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3-1磁现象磁场内容摘要:
的磁感线条数相同,但磁体 内部的磁感线要比外部的密,因此磁体内部的磁场一般比外部要强. 1 .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B .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各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它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和小磁针放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C .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 N 极出发,到 S 极终止的 D .磁感线可以用细铁屑来显示,因而是真实存在的 解析: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磁场而假设的一簇有方向的闭合的曲线,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 C 、 D 两项不正确;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所以 A 项正确;磁感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场方向,磁感线疏密表示该点磁场的强弱,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向、北极受力方向均为磁场方向,所以 B 项正确. 答案: AB 电流的磁场通常研究的是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断它们的磁场,都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该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各种电流的磁场分布及磁感线方向的判断如下: 几种常见电流的磁场及安培定则 的应用 安培定则 立体图 横截面图 纵截面图 直线电流 以导线上任意点为圆心的多组同心圆,越向外越稀疏,磁场越弱 环形电流 内部磁场比环外强,磁感线越向外越稀疏 通电螺线管 内部为匀强磁场且比外部强,方向由 S极指向 N极,外部类似条形磁铁,由 N极指向 S极 . 特别提醒: ( 1 ) 应用安培定则判定电流的磁场时,直线电流是判定导线之外磁场的方向,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判定的是线圈轴线上磁场的方向. ( 2 ) 放置在螺线管内的小磁针受力方向按磁感线方向判断,不能根据螺线管的极性判断. 2 .如图 3 - 1 - 3 所示,分别给出了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或磁场中某处小磁针 N 极的指向或磁感线方向,请画出对应的磁感线 ( 标上方向 ) 或电流方向. 图 3 - 1 - 3 解析: 本题考查安培定则,磁感线和电流方向如图: 答案: 见解析 【例 1 】 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磁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假想出来的 B .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形状,与铁屑在它的周围排列的形状相同,说明磁场呈线条形状,磁感线是磁场的客观反映 C .磁感线可以。20xx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3-1磁现象磁场
相关推荐
若干部分,然后假设某部分电路发生故障,运用欧姆定律进行正向推理,推理结果若与题述物理现象不符合,则故障不是发生在这部分电路;若推理结果与题述物理现象符合,则故障可能发生在这部 分电路.用此方法,直到找出发生故障的全部可能为止. 如图 2 - 3 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 S 后,灯L L2都发光后来由于某种故障使灯 L2突然变亮 ( 未烧坏 ) ,电压表的读数增大,由此可推断,该故障可能是 ( )
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粒子的速度方向与边界的夹角相等,或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 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② 刚好穿出磁场边界的条件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与边界相切. ( 3) 当速度 v 一定时,弧长越长,轨道对应的圆心角越大,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 如图 3 - 6 所示,左右边界分别为 PP ′ 、 ′ 的匀强磁场的宽度为 d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开偏转电场时的偏移量 y . ( 8 ) 离子离开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角 φ 的正切值 t a n φ . 解析: ( 1 ) 不管加速电场是不是匀强电场, W = qU 都适用,所以由动能定理得 qU1=12m v20, v0= 2 qU1m. ( 2 ) 由于偏转电场是匀强电场,所以离子的运动类似于平抛运动.即水平方向上是速度为 v0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介 电常数 ε r 间的关系 C =ε r S4π kd. ( 2 ) 平行板电容器内部是匀强电场, E =Ud. ( 3 )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 Q = CU . 2 . 动态变化的两种基本情况: ( 1 ) 电容器两板电势差 U 保持不变 ( 与电源连接 ) . ( 2 ) 电容器的带电荷量 Q 保持不变 ( 与电源断开 ) . ( 3 ) 结论:在电荷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板间距离
图 1- 1- 5 解析: 因 a 带正电, b 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a 将向 b 靠拢并与 b 接触.若 a 、 b 原来带电荷量不相等,则当 a 与 b 接触后,两球先中和一部分原来电荷,然后将剩余的电荷重新分配,这样就会带上同种电荷 ( 正电或负电 )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球将会被排斥开.若 a 、 b 原来带电荷量相等,则 a 、 b 接触后完全中和而都不带电, a
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和深化 ④每一个认识都可能被后人推翻,人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解析 发现总是来自于认识过程,观点总是为解释发现而提出的,主动认识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追求解决 (解释 )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轨迹. 任何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要受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所以所形成的 “ 正确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