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内容摘要:

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 明诚诘之,答曰: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正易安作也。 ” 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三句究竟好在哪里。 试简要分析。 提示: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 销魂 ” 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 帘卷西风 ”即 “ 西风卷帘 ” ,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 先以 “ 销魂 ” 点神伤,再以 “ 西风 ” 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 “ 瘦 ” 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3 .下片前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提示: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提示: 作者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如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自己满腹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理想与抱负也变成泡影,正如满地堆积的黄花,没有什么可摘。 又如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淅沥的秋雨吹打梧桐,那令人心寒的无影无情的 “ 风雨 ” 亦吹打在词人心上,使人难以坚持下去。 这一连串的情形,当然就远不是一个 “ 愁 ” 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了。 二、阅读《声声慢》,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声声慢》中作者是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的。 5 .怎样理解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 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很难受了,而此雁又像是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提示: “ 满地黄花堆积 ” 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 憔悴损 ” 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 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己凋谢,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让人回味。 6 .如何理解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 7 .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中 “ 次第 ” 指哪些 “ 次第 ”。 词人为何说 “ 怎一个愁字了得 ”。 提示: ( 1 ) “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 ” 等情景。 ( 2 )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宦游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 “ 闺怨 ” 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观点 1 : 观点 2 : 观点 3 : 答案: ( 观点 1) 这些 “ 闺怨 ” 词真实地反映了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词最值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