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ppt教学课件内容摘要:

能出现 B .种群呈 “S” 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 “J” 型增长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 的增长率为 0 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种群 “ J ” 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即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A 项正确;据图可知,种群呈 S 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并未和 J 型增长曲线重合,说明在达到 K 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 J 型, B 项错误;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 0 0 时,种群达到最大值,种群的增长率为 0 , C 项正确;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 K 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 K 值降低, D 项 正确。 【答案】 B 考点二 培 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细解教材 沿着科学探究的方法完成该实验的探究。 1 .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 .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呈 “J” 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pH 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 “S” 型增长。 3 . 探究步骤 ( 1 ) 将 1 0 m 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 2 ) 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 ( 3 ) 将试管放在 25 ℃ 条件下培养。 ( 4 ) 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用显微镜计数,估算 1 0 m L 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 N0,然后连续观察七天,记录每天的数值。 记录结果可设计成下面的记录表: 时间 次数 1 2 3 4 5 6 7 1 2 3 平均 ( 5 ) 分析数据,画出曲线。 进行数形转换,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下面的坐 标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 . 实验结论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 5 .实验的注意事项 ( 1 ) 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 2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 3 )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 4 ) 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 ( 5 ) 当小格 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 典例精析 下列有关 “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培养过程中,每天应定时取样计数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解析】 培养过程 中,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A正确;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B 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