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力的合成1内容摘要:
两个等边三角形 若 α= 120176。 ,则 合力 大小 等于分力 大小 课堂讲义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例 2 物体只受两个力 F1和 F2的作用, F1= 30 N,方向水平向左, F2= 40 N,方向竖直向下.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F. 力的合成 30 N 40 N 10 N 解法一 图解法 取标度,作力的图示 以两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即为合力 量出长度和角度 五个单位长度,即50N 量角器量出夹角53176。 F O 与 F1的夹角为 53176。 ,方向 斜向左下 课堂讲义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例 2 物体只受两个力 F1和 F2的作用, F1= 30 N,方向水平向左, F2= 40 N,方向竖直向下.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F. 力的合成 30 N 40 N 解法二 计算法 直角三角形 F O 223 0 4 0N0 5F 0214t an = 5 33FF 与 F1的夹角为 53176。 ,方向斜向左下 课堂讲义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针对训练 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 B。 一轻绳的一端 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 m= 10 kg的重物,∠ CBA= 30176。 ,如图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作用力大小为 (g取 10 N/kg)( ) A. 50 N B . N C. 100 N D . N 力的合成 350100 3m G T=mg 两段绳子拉力的合力 T=mg T=mg 同一根绳张力处处相等 120176。 等边三角形 F合 F合 = T= 100N C 课堂讲义 三 、 共点力及其平衡 1.共点力:几个力同时作用在 同一点 上或者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 .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有时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但是这些力不一定是共点力,比如:人挑扁担时,扁担受到的三个力不是共点力. 2.平衡状态: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 静止 或 匀速直线 运动的状态,我们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力的合成 F1 F2 3.平衡条件:合外力等于 0,即 F合 = 0. 担子受到的力是非共点力。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34力的合成1
相关推荐
sin370 + 181。 cos370 G = + 40 N= 力的正交分解 将 F39。 分解到坐标轴上, 并建立坐标系, 则有: 力的分解举例 作业:竖直墙上挂一个重为 10N的光滑球,细绳与竖直方向成 θ=300角,求:球受到绳子的拉力和墙的支持力大小。 θ 解: (合成法) 解: (正交分解法) 注意:两种解法要分别画受力图 力的分解唯一性条件 三、已知力分解的唯一性条件
都属于力的单位 C.在厘米、克、秒制中,重力加速度 g的值等于 cm/s2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市制单位 maF 211 smkgN 国际单位 g= m/s2= 980 cm/s2 课堂讲义 二、单位制在计算中的应用 1.单位制可以 简化计算过程 计算时首先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表示
述实验; 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 G.作 a- 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 a- M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 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 ________步实验之后. (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 ________,应把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 ________,应把
20 at21tvx +=速度公式: v= v0+at 小结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平均速度: txv)(v21v0 =+=位移与速度关系: 2 a xvv 202 =( 1)矢量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 2)“ +、 ”只是运算符号,要规定正方向, 取正负值代入式中计算,最后要说明方向。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 1: 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15m/s,加速度大小为
A、 B、 C、、或 0、 、 ( 6)计算纸带上各点之间的平均速度和各点的瞬时 速度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 t =。 △ x =。 问题: 如何计算 DG之间的平均速度。 如何计算 E点的瞬时速度。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B A D F E H G C G I 1 0 3 5 4 7 9 2 6 8 3X2X4X1X1d 2d 3d4d
位移为 s,总时间为 t, 依题意可得: smtsv 例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 3m/s的速度运动 60m, 又以 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60m,物体在整个运动 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前段位移所用时间 t1=s1/v1=20s ∴ 后段位移所用时间 t2=s2/v2=30s ∴ t=t1+t2=50s s=s1+s2=120m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 2)瞬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