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4章第1节原电池内容摘要:
的内电路,电流方向为负极 → 正极,阴离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向Z n SO4溶液中迁移 C 锌为原电池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 D 铜电极的电极反应为: Cu2 ++ 2e-== =C u 【 答案 】 A 【 点评 】 (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区别电子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 2. 有如图所示的两个原电池装置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变式训练 A. A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Mg- 2e- ===Mg2+ B. Mg在 A池中为负极 , 在 B池中为正极 C. B池中电子的流向: Mg→Al D. 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 , A池溶液的 pH会增大 解析: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 , 除考虑活泼性还要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的影响。 对于稀硫酸来说 , 镁是比铝更活泼的金属;但对于氢氧化钠溶液来说 , 铝是比镁更活泼的金属 , 所以A池中镁是负极 , B池中铝是负极 , B对; A池中电极反应为 Mg- 2e- ===Mg2+ , A对; B池中电子流向为 Al―→ Mg, C项错。 A池中正极 2H+ + 2e- ===H2↑, 随着反应进行 , c(H+ )减小 , pH增大 , D对。 答案: C 1. 设计原电池 (1)设计依据 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 即是设计原电池的基本依据。 (2)设计思路 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写出电极反应式; ② 确定两电极材料; ③ 确定电解质溶液; ④ 构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 教材点拨 例如:以 2FeCl3+ Cu===2FeCl2+ CuCl2为依据 , 设计一个原电池。 a. 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 , 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电极反应式。 负极: Cu- 2e- ===Cu2+ 正极: 2Fe3+ + 2e- ===2Fe2+ b. 确定电极材料 若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金属单质 , 可用该金属直接作负极;若为气体 (如 H2)或溶液中的还原性离子 , 可用惰性电极 (如Pt、 碳棒 )作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材料必须比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材料活泼性差。 本例中可用铜棒作负极 , 用铂丝或碳棒作正极。 c. 确定电解质溶液 一般选用反应物中的电解质溶液即可。 如本例中可用FeCl3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d. 构成闭合回路。 提示: 设计原电池时 , 若氧化还原方程式中无明确的电解质溶液 , 可用水作电解质 , 但为了增强其导电性 , 通常加入强碱或一般的强酸。 如燃料电池 , 水中一般要加入 KOH或H2SO4。 2. 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1)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粗锌比用纯锌产生氢气的速率快 ,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形成原电池 , 使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 (2)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 锌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 在锌的表面生成的铜与锌构成原电池 , 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 3. 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例如:有两种金属 a和 b, 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 ,观察到 a极溶解 , b极上有气泡产生。 根据电极反应现象判断出a是负极 , b是正极 , 由原电池原理可知 , 金属活动性 ab。 如要保护一个铁闸。 可用导线将其与一锌块相连 , 使锌作原电池的负极 , 铁闸作正极。 5. 寻求和制造干电池和蓄电池等化学能源 (2020试题调研 )根据下式所表示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Cu+ 2Ag+ ===Cu2+ + 2Ag (1)装置可采用烧杯和盐桥 , 画出此原电池的装置图 , 注明原电池的正极 、 负极和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 (2)写出两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 ● 典例透析 【 解析 】 首先将已知的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 Cu- 2e-===Cu2+ , 2Ag+ + 2e- ===2Ag, 然后结合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分析可知 , 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为 Cu, 正极材料为 Ag。 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 , 铜和铜盐溶液组成铜半电池 , 银和银盐溶液组成银半电池 , 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 【 答案 】 (1)如下图 (2)负极: Cu- 2e- ===Cu2+ , 正极: 2A。20xx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4章第1节原电池
相关推荐
料有关。 在理解以上放电顺序时要特别注意 , 如 Pb2+ 、 Sn2+ 、 Fe2+ 、 Zn2+ 在 H+ 浓度较小时 , 放电能力排在 H+ 前面 , 在 H+ 浓度较大时 , 放电能力排在 H+ 后面。 Al3+ 、 Mg2+ 、 Na+ 、 Ca2+ 、 K+ 只在熔融状态下放电 , 在水溶液中不放电。 3.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规律 电解 类型 电解质 类别 (实例 )
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可利用什么试剂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NaOH溶液显碱性,生成的 NaCl显中性, NaClO显弱碱性,可利用酚酞试液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向 NaOH溶液中加一滴酚酞,接触 Cl2后,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 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微型实验 问题与讨论利用这套简易装置,可能进行哪些实验。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特点。 可进行的实验有: CaCO3与盐酸反应并检验 CO2的性质;
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 褪色 不饱和键、苯环有侧链 烯、炔 苯的同系物 浓溴水 褪色 不饱和键 烯 /炔、酚 产生白色沉淀 酚羟基 ( 2)官能团法 几种有机物的检验 2020/12/25 11 有机物类别 常用试剂 官能团确定 产生的现象 银氨溶液 热水浴产生银镜 醛基 醛、甲酸 甲酸酯、葡萄糖 新制Cu(OH)2悬浊液 常温,溶解 醛 甲酸 甲酸酯 葡萄糖 醛基 煮沸产生砖红色沉淀 低级羧酸
( 1 )金刚石 晶体硅 氯化钠 干冰 ( 2 )石英晶体 铝硅合金 冰 ( 3 ) C a O K C l K I ( 4 ) I2Br2Cl2F2 知识网络建构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1 .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判断晶体的类型 ( 1 )在常温下呈气态或液态的物质 ,其晶体应属于分子晶体 ( Hg除外 ), 如 H2O 、 H2等。 对于稀有气体 ,虽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原子
酸根离子的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只电离不水解 (如 NaHSO4)的显酸性 , 电离大于水解 (如 NaHSO NaH2PO4)的显酸性 , 水解大于电离 (如NaHCO NaHS)的显碱性。 弱酸弱碱盐电离出来的阴 、 阳离子都能水解 , 两种离子的水解相互促进 , 溶液的酸碱性由两种离子对应的酸 (碱 )性的相对强弱决定。 6. 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 逆 )。 【 答案 】 C 1. (2020上海卷 )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 平衡常数 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 A. K值不变 , 平衡可能移动 B. K值变化 , 平衡一定移动 C. 平衡移动 , K值可能不变 D. 平衡移动 , K值一定变化 ● 变式训练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移动原理 , 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