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内容摘要:

生儿字阿侯。 ”诗人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美满反衬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 首联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等语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二字加以否定。 “徒闻”,徒然空 洞地听说。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但这有什么用呢。 他生他世的事渺茫“未卜”;此生今世的恩恩爱爱却已分明结束。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此生”怎样“休”。 自然地引出下文。 次联用“鸡人报晓筹”这个意象概括宫廷生活,用“虎旅传宵柝”这个意象概括逃难生活。 前者反衬后者,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用以护驾,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 才不再有“鸡人”为之 “报晓筹”,杨贵妃的末日来到了。 第三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传颂已久的名句。 “此日” 指杨妃的忌日。 这一联的高妙之处在于,“六军驻马”想干什么。 又干了什么。 诗中没有点明,留待读者补充,而是宕开一笔,由“此日”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更加丰富。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鹊桥相会,孰料自己反落得个被人耻笑的可悲下场。 同时,“七夕笑牵牛”又与“六军同驻马”对比,“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 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尾联紧承上联而来,点明题旨。 尾联也包含强烈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棒打鸳鸯散,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女却能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平民百姓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这样的质问结尾,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强化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 特色鉴赏 1.《锦瑟》 (1)象征: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重在“形”的相似,象征重在“神”的相似。 《锦瑟》一诗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 2)用典: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庄周梦蝶,传达出 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望帝啼血,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 生死不渝的情感。 ( 3)结构:这首诗首联以“思华年”引起全篇,尾联用“追忆”二字与首联呼应,用“情”“惘然”三字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首尾两联表达的内容清晰而且确定,根本没有朦胧的意味。 但是颔联和颈联“忆”的是什么“情”呢。 诗人却只用“庄周梦蝶”、“杜帝化鹃”、“鲛人泣珠”、“蓝玉生烟”四个典故来表达,又让读者坠入了五里雾中。 这种又清醒又迷糊、又明白又混沌的结构,正可以很好地表现诗中那如梦似幻、朦胧恍惚的意境。 形式和内容配合到了极致。 《锦瑟》 结构示意图 思华年 (领起) 首 庄周梦蝶、杜帝化鹃 此情 尾 鲛人泣珠、蓝玉生烟 惘然 呼 追忆 (归结) 应 2.《马嵬(其二)》 ( 1)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 28 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 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 ( 2)倒叙 从章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 着笔。 颇似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结构如下图: 《马嵬》结构示意图 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 倒 空闻传宵柝 此 无复报更筹 生 叙 倒 六军同驻马 休 叙 七夕笑牵牛 不及莫愁 追问“如何” 问题探究 第一题,李商隐的《锦瑟》诗,从北宋算起,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余恕诚和刘学锴二位先生合 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四十二种解释。 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有开宗明义说、悼亡说、自况说、爱情说、音乐说、诗评说,求仕说,还有不刻意求解的意境说等。 本书采用朦胧说,你对此是不是有不同看法呢。 第二题,李商隐的《马嵬》,好似主旨比较明确,它是讽刺 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 但是,诗无达诂,不同的人对这首诗同样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 你对诗的主旨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请你对上述两个问题深入探讨,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各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探究思路: 第一题,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可以把它当作爱情诗解读 : 《锦瑟》诗首二句是对失去的美好青春的记忆。 有“思华年”作为诗眼,一声声的锦瑟之音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是什么样的美好过去令诗人回忆和感伤呢。 颔颈二联本应透露内中消息。 但是作者故意迷离其言,使解家亦陷于迷离。 不过与琴瑟相关的情是什么情。 能使人和对象融合、乃至忘掉自我的梦是什么梦。 啼尽杜鹃之血的情又是什么情。 月明之夜的珠泪是什么泪。 如日光之下玉的氤氲温馨之气又是什么气呢。 只能是爱情,而不是其他的情。 这就是诗中透出的真实的气息。 我们可以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