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内容摘要:

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 窈窕红颜 ‛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效果如何。 “一去 ‛ 对 ‚ 独留 ‛ , ‚ 一 ‛ 与 ‚ 独 ‛ 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 紫台 ‛ 对 ‚ 青冢 ‛ ,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 连 ‛ 对 ‚ 向 ‛ , ‚ 连 ‛ 字写出塞之景, ‚ 向 ‛ 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 《 杜诗解意 》 )。 ‚ 朔漠 ‛ 对 ‚ 黄昏 ‛ , ‚ 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 ‚ 黄昏 ‛ 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青冢有恨啊。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 ‚ 朔漠 ‛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 《 后汉书 》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珮空归月夜魂 ‛ 中的 ‚ 空 ‛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 “ 空 ” 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归纳寓意 《 咏怀古迹(其三) 》 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 ‚ 咏怀 ‛ 二字不符。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 《 咏怀古迹 》 ,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