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一13速度和加速度2内容摘要:
以 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 20m的位移。 求全程平均速度 ? 4s 12m 8m/s 3s V平 = 10m/s 20m 1. 一物体以速度 υ=2m/s作匀速运动 , 则: 1) 前 2s内的 =。 2) 第 2s末的 υ即 =。 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 , 已知:经前 4s时间发生 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 8m/s, 紧接着作 3s的匀速运动 ,以后又以 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 20m的位移。 问: 1) 在前 4s内的 =。 2) 第 6s末的即时 υ=。 3) 前 7s内的 =。 4) 全程的 =。 5) 已知在最后 0. 5s内的平均速度为 15m/s, 则在这前的 1. 5s 内的平速均度为多少。 例: 2m/s 2m/s 3m/s 8m/s 36/7m/s 56/9m/s 25/3m/s 3. 一质点在直线 ABC上依次运动 , 已知: AB段平均速度为 , BC段平均速度为 , 相应的时间为 t1, t2, 则: 1) AC段的平均速度 =。 2) 若 AB=BC, 则用 , 表示的 3) 若 t1=t2, 则用 , 表示的 4) 若 AB=3BC或 t1=1/3t 2, 则 AC段的平均速度又怎样。 4. 某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 , 起跑后 3s末的速度是 8m/s,第 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 13m/s, 他这次。鲁科版必修一13速度和加速度2
相关推荐
的位移为 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 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 15秒内的平均速度。 第一个 5秒内的平均速度 smsmtxv 2510111 smsmtxv 3515222 smsmtxv 333 第二个 5秒内的平均速度 第三个 5秒内的平均速度 15秒内的平均速度 smsmtxv 121510 一辆汽车沿直线从甲地到乙地 ,前一半时间以速度 v1 匀速运动
速度之比 v1:v2:v3…… = 1:2:3…… 第一个 T内、第二个 T内、第三个 T内 …… 的 位移之比 SⅠ :SⅡ :SⅢ …… = 1:3:5……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 = …… )23(:)12(:1 [例 2]有若干相同的小球,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每隔,在连续释放若干颗小球后,对准斜面上正在滚动的若干小球拍摄到如图所示的照片,测得
为 3 m/s2; (4)甲、乙前 2 s内的位移分别为: s 甲 =( 2+6) 2/2 m=8 m s 乙 =( 12+6) 2/2 m=18 m. 三、位移 — 时间关系 v = 20 tvv 由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它在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 . — 时间关系 s=v0t+21 at2. 教师精讲 因为 s=tv , v = 20 tvv
东 西 南 北 高 中 物 理 必 修 一 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 分析: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经不同的路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不同,而经不同的路径最终物体的 位置都是从衡阳变到长沙。 如果我们用不同 路程 来描述物体经不同的路径,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物理量来 描述物体的位置改变呢。 京广线 107国道 乘飞机 长沙 衡阳 东 西 南 北 二、位移 物理意义 :它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 物理量。 高 中
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称为位移。 它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用符号 s表示。 什么是位移 ? 1) 对于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利用直线(一维)坐标系来表示其初末状态的位置,物体位移即为末位置坐标减去初位置坐标: s= -。 2) 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大小: s=︱ - ︱ (绝对值) 方向:用正负表示,若 , s0为正值,表示位移方向与 x轴正方向相同:若
系, A点为坐标原点,选择坐标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 问: A、 B、 C的坐标。 用有向线段表示 A、 B、 C相对坐标原点的位置。 A C B x/m y/m 运动、空间和时间 时间 5: 50 起身 6: 10—— 6: 25 早锻炼 6: 25 早餐 6: 40—— 7: 20 早自习 7: 30—— 8: 15 第一节 8: 25—— 9: 10 第二节 9: 10—— 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