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选修6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内容摘要:
块二 • 活动 1:假如你在县环城路东拥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将如何利用它呢。 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 学以致用: • 概况,为下面的内容学生做铺垫。 • 能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 ,设计具有时代性、体现生活性的习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设计意图与依据 : ,耕地减少 ;。 模块三 反映什么问题。 • 水土流失 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 • 亿亩 ,到 1980年约治理 6亿亩。 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 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 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 1亿亩,而另外 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世界: 荒漠化 面积达 3500万km2; 现在每分钟就有 1公顷土地荒漠化。 中国: 目前 荒漠化 面积达 262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以每年 2460km2的速度扩展;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0亿元。 我国 盐渍化 土地总面积 ,全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 15%。 目前,我国 土地污染 尤其是耕地污染形势相当严峻:一是污染程度加剧。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 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10以上。 土地质量退化 的主要形式有: ①水土流失 :由自然界发生风力、洪水(水力)和机械重力及人为滥垦、滥伐、滥牧等原因所致。 ②土地沙漠化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③土地盐碱化 :主要由灌溉不当和排水不畅引起。 ④土地污染 :主要。鲁教版地理选修6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相关推荐
模块二 • 活动 1:假如你在县环城路东拥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将如何利用它呢。 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 学以致用: • 概况,为下面的内容学生做铺垫。 • 能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 ,设计具有时代性、体现生活性的习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设计意图与依据 : ,耕地减少 ;。 模块三 反映什么问题。 • 水土流失
在首位 ” ,树立节约观念) 依靠科学技术,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 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因地制宜 节约 以色列从 80年代以来,农田灌 溉普遍采用由电脑控制的 滴灌和喷灌 技术,使农用水减少了 30%。 日本采用 节水的生产方法和废水处理循环使用 ,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70%以上。 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采取 提高水价 等方法在短短 3年内使该市的人均用水量下降了 7%。 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
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 国家。 (3)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 (4)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资源 ,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 问题。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 随堂练习 1】 读“世界 14种重要矿产的预期寿命”,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地质成矿 (2)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 ( 3)消费增长率越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衰减得越多 (4)最优耗竭,提高利用率
(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强风、沙源、不稳定的天气 ,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让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
,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 %。 结合必修 3《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研习要点三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均耕地减少 燃料需求增加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人口继续增长 巨大的人口压力 和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 破坏植被 土壤退化 水土流失 开垦荒地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并排放废物,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 而 草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 这片草场上放养的奶牛数量无限制地增加,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 理性的方法是协商解决,并减少奶牛数量。 可以给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并在牧民中广泛宣传,自觉执行;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强制执行。 —— 环境管理 • 环境管理的概念 : 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