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1内容摘要:
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 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孟子用了四组 排比 句: “五亩之宅 ……。 鸡豚狗彘之畜 ……。 百亩之田 …… ; (养民) 谨庠序之教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教民)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 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的结论,即 “ 王道之成 ” 了。 1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 批评当时统治者 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斯天下之民至焉。 ”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把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为何不好。 对比。 “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整体把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 (24) :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 (57):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 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 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第 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统治者要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创造物质条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主张养民,更要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循循善诱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层层深入,步步逼近。 其二,善用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 请以战喻 /刺人而杀之 / 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其三,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本文 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 “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使民加多”: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各种发问:提问、设问、反问,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三课时 ( 1) 弃甲曳 ( ) 兵 ( 2) 涂 ( ) 有饿莩 ( ) (3) 鸡豚 ( ) 狗彘 ( ) 之畜 ( ) (4) 数 ( ) 罟 ( ) 不入洿 ( ) 池 (5) 无 ( ) 失其时 (6) 谨庠 ( ) 序之教 (7) 颁 ( )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1
相关推荐
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 • 曰:“不可。 直 不百步 耳 ,是 亦走也。 ” • 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 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助词 • 是:这。 • 无:通“毋”,译为“不要” • 望:希望 • 于:比,介词 • 译文: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 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那 也是逃跑啊。 ”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
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语言现象 通假字 名词活用作动词 宾语前置 意动用法 返回 通假字 (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 颁 〗 通“斑” (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涂 〗 通“途” (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我已具备一名优秀教师素质,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地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使我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现在的我已豪情满怀、信心十足。 事业上的成功需要知识、毅力、汗水、机会的完美结合。 同样,一个单位的荣誉需要承载她的载体 —— 人的无私奉献。 我恳请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有幸成为你们中的一员
侯国 ,吞并了东周和西周 ,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 ,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控制天下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威势震慑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 之君,俯首 系颈 , 委 命 下吏。 乃 使蒙恬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 匈奴七百余里。 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 弯 弓而 报怨。 以之为”的省略 ,把它作为 颈上系绳 交给 下级官吏 连词 ,于是 动词使动 ,使退却
——梁衡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率兵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 后归南宋,力主抗金。 宋孝宗乾道元年( 1165),他写了 《 美芹十论 》。 六、七年之后,再写 《 九议 》 ,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之作 《 水龙吟 》 ——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 菩萨蛮 》 ——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 永遇乐 》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 摸鱼儿 》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 水调歌头 》 ——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 丑奴儿 》 ——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 《 破阵子 》 ——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 水龙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