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3内容摘要:
——梁衡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率兵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 后归南宋,力主抗金。 宋孝宗乾道元年( 1165),他写了 《 美芹十论 》。 六、七年之后,再写 《 九议 》 ,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带湖近 20年,中间虽短期任官,但很快被罢免。 到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 ,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 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 “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 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只有 8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 ?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 69万亩耕地的税收。 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 ?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 柳永几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段。 文章发表后,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 ” 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 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对比 艺术探究 ——知人论世 同类作家比较 异类作家比较 与岳飞 与苏轼 与陶渊明 与柳永、李清照 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5课把栏杆拍遍3
相关推荐
侯国 ,吞并了东周和西周 ,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 ,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控制天下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威势震慑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 之君,俯首 系颈 , 委 命 下吏。 乃 使蒙恬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 匈奴七百余里。 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 弯 弓而 报怨。 以之为”的省略 ,把它作为 颈上系绳 交给 下级官吏 连词 ,于是 动词使动 ,使退却
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 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孟子用了四组 排比 句: “五亩之宅 ……。 鸡豚狗彘之畜 ……。 百亩之田 …… ; (养民) 谨庠序之教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教民)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 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 • 曰:“不可。 直 不百步 耳 ,是 亦走也。 ” • 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 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助词 • 是:这。 • 无:通“毋”,译为“不要” • 望:希望 • 于:比,介词 • 译文: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 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那 也是逃跑啊。 ” •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
之作 《 水龙吟 》 ——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 菩萨蛮 》 ——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 永遇乐 》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 摸鱼儿 》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 水调歌头 》 ——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 丑奴儿 》 ——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 《 破阵子 》 ——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 水龙吟 》
zhēn( )低唱 浅尝 zh233。 ( )止 ( )cu236。 火 荟 cu236。 ( ) 纯 cu236。 ( ) 鞠躬尽 cu236。 ( ) 振聋发 ku236。 ( ) chu237。 ( )炼 注音 行 hang伍 行 xing头 道 heng行 树 行 hang子 押 解 jie 解 xie数 解 jie甲归田 纸 笺 jian 金 戈 铁马 悲 怆 创 伤 金 瓯 奁
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 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 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 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 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