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3课人生的境界3内容摘要:
的意义。 ” 探讨:暗含哪些为人处事的哲理。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分析下面各例中人物的人生境界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 放羊娃答:“卖钱。 ”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 ?” 放羊娃答:“ 娶媳妇。 ”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 生孩子。 ” 记者问:“ 有了孩子呢 ?” 放羊娃答:“ 放羊。 ”记者默然。 重点解读 遥想 《 逍遥游 》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 《 逍遥游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重点解读 注: 至于能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来遨游于无限远大的宇宙之中的人,他还(需要)从哪方面去依靠呢。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3课人生的境界3
相关推荐
总纲。 二层(第2至5段) 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2 )外壳 (3 )颜色 (4 )形状 (5 )大小 三层(第6段至10段)介绍荔枝果实 的内部组织。 (6 )壳膜 (7 )果肉 (8 )贮运 (9 )种子 (10)花 (11)原产地和栽培史 (12)荔枝书谱 (13)习性 (14)发展前景 外 内 结构分析 由外到内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层进式结构 生态 生产 由生态写 到生产,可以
引出说明的对象; 总挈全文。 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 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一、课文第一段能否删除。 为什么。 它由哪两部分组成。 特点 :粗糙 外壳组成: 龟裂片、片峰 .。 针对单个荔枝和成片的荔枝作者引用哪些词语或者诗句分别作了比喻。 颜色 :深红色或紫色 ,也有淡红色、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 —— 《 边城 》
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 — 凶恶被压缩 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 — 作恶者惶惶 ——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人、更有说服力。 理解 1: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阐述了作者在上文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
文章的结构如何。 争取能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 一些观点。 理清思路 先破后立 先反驳错误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论证思路叫什么。 作者的立场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理清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结构: A提出问题( 14):反驳错误观点; B分析问题( 511):具体分析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C解决问题( 12):总结全文,号召人们弃恶扬善; 阅读课文 14段
超拔 ( 超凡拔萃 ) 参透 ( 探究并深切领会 ) 四面楚歌 ( 比喻四面受敌 , 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 滥恶 ( 滥用恶行 ) 思考: ( 1)文章的结构如何。 ( 2)在文章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结构分析 第一段( 1~ 4):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出作者自己的思考。 第二段 ( 5~ 11) :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 , 并把善良与凶恶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