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内容摘要:
连发生两场革命 (1917年的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 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 ① 决定因素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 革命性质 : 1917年的 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 判断依据 :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问题探究: 1917年 11月 68日俄国十月革命在一天多的时间里就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反动巢穴冬宫被攻占。 你认为十月革命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 ① 俄国 社会矛盾 的极度复杂与尖锐 ② 列宁 《 四月提纲 》 给 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成熟的 布尔什维克党 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首先夺取大城市 (俄国 革命道路 ) 短暂的和平建设 ( 1917— 1918) 1)背景: 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 —— 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 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 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首都迁到莫斯科 C、经济:工作重心 — 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㈡领导十月革命: ㈢巩固新生政权: 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短暂的和平建设 ( 1917— 1918) 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 1918— 1920) 1)背景: 一战结束,帝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等叛乱 目的: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 B、组建红军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 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 —— 巩固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㈡领导十月革命: ㈢巩固新生政权: 在红场参加群众大会。 号召大家都去与叛军做斗争 这是伟大的创举。 1920年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军事学院的学生们一切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0) 1)原因:。高中历史选修4: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相关推荐
英俄要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要摆脱帝国统治,是 “ 民族之战 ” ⑵ 过程 : 莱比锡大会战 ,法军惨败 ⑶ 影响 : 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第一帝国覆亡,波旁封建王朝复辟 ——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二、军事征程 (三)后期作战:( 1810—1815) 1812年, 60万大军进攻俄国; 1813年,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1815年,与英、俄、普
“中庸之道” :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一种人生境界 . 行为准则: 希望用理性的一般概念去揭示伦理的一般特征 习惯 性格 道德 经常性地重复某种行动 理性 •思想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命运 • 42岁就当上了储君的老师 四,从教生涯 •在读书并不流行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建立起自己的图书馆 ,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 建立自己的学派,叫做逍遥派
1777 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 领导此次战役 1780 英美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 1781 约克镇战役,标志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 华盛顿领导战役,接受英军投降,是其戎马生涯最辉煌时刻 1783 英美巴黎签订和约,英承认美国独立 战争中身先士卒的华盛顿 1776年 12月 25日在圣诞节之夜的暴风雪中,华盛顿在马布利黑德渔民的协助下,率领 2400人渡过特伦顿以北 9英里的特拉华河。 次日清晨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一脉相承 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B回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放: 1)主张: 2)发展对外关系:加强()关系;恢复()关系
预测地震 推翻中国 “ 贫油 ” 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 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 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 什么是地质力学呢。 其他领域的成就: ( 1) 冰川学方面 :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后运用此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 2)古生物学方面: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 10条标准
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 1924 材料一中造成辛亥革命后 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俄国革命指什么。 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1917年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 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