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2内容摘要:

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三 、 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首都 周围及少数重镇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由黄河中下游到江南 关中 中原 江南 (东南 中南 ) 唐后期:“杨一益二”;南宋 : “ 苏湖熟 ,天下足。 ”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 如下列朝代的经济发展重心: 秦 关中;西汉 关中;东汉 河南南阳 、 洛阳 ( 1) 秦统一后 , 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 , 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 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 , 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西汉时 , 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 3)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表现 秦: (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 2)设 《 均工律 》 汉:重税;以官营工商业抑制;市的严格管理;盐铁官营 汉武帝开始。 新:管制专卖。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三 .工商业管理 全面、具体、严密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多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1)含义 : :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 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郑和下西洋 ) :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锁国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 原因 : • (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 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 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图片说明材料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 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 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情景设问: 阅读以上故事,请同学们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