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内容摘要: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夹缝中求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从经济领域看,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历史高考新在哪里呢 课标成为命题的新依据 课标代替了大纲,课标主张广义的教育资源观,认为教材仅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新高考的考题开始突破教材的束缚,大量的引用文物、报纸、诗词小说、历史文献、历史著作等历史资料,试题对课本的直接依赖大大减弱,课本与试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若即若离。 试题的情景化趋势大大加强。 史学范式进一步更新 传统的阶级斗争范式逐渐淡化,更多渗透的是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整体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因此,要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现代化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是核心。 目标立意开始体现 20世纪 90年代以前的高考侧重于知识立意, 90年代以后的高考强调能力立意,新课标下的高考侧重于目标立意,强调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之一。 中共八大:理解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主要任务的变化。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探索出现重大失误。 文革对经济破坏: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转折含义: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 → 经济建设;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1 、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是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农村改革 的核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 的核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职责 分开,建立多种形式责任制;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 ——浦东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外开放区域不断扩大,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 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及其国内外背景,思考这一沦桑巨变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2020年 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 “ 中国 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 ,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你能根据材料在中国 202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向世界介绍上海吗。 请你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 知识运用 材料一 开埠之前 —— 舳舻相接,帆樯。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
相关推荐
朝最高统治集团施行的区域 经济管理政策的事例,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事例: 秦的关东政策,使经济遭到破坏。 西汉关中地区享有特殊地位。 东汉南阳、洛阳受到优待。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后,东南地区民众承受了更为 沉重的经济负担。 结论: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有优先发展的机会, 边远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 三、工商业的管理 分别归纳秦、汉、明清时期的工商业管理政策及其特点。 秦: 统一度量衡、
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三 、 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首都 周围及少数重镇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由黄河中下游到江南 关中 中原 江南 (东南 中南 ) 唐后期:“杨一益二”;南宋 : “ 苏湖熟 ,天下足。 ”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 如下列朝代的经济发展重心: 秦
书馆等部门,扩大影响;并 大力改革管理制度,更新卷烟设备,保持优质低价,扩展销售网点。 1918年, “ 南洋 ” 改组为有限公司,额定资本为500万元。 公司总部也由香港迁移至上海。 1919年,“ 南洋 ” 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额。 全公司的制烟工人达到 万余人。 到 1925年已盈利 1200多万 元之巨。 由此, “ 南洋 ” 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烟草企业。
各种行业的 封闭性 劳动者缺少 积极性 内容 类别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劳动力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田庄中的依附人口(农民) 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水平高 生产技术水平低 产品流向 满足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 满足田庄和农民自身需要 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大 生产规模小 消极影响 都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 官营手工业和庄园(家庭)手工业比较 三、织女的劳绩
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基础题: 下面诗句 各自反映了哪个朝代市的发展情况。 “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 王建 《 汴路即事 》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成都 , 设 “ 五均 ” 官 , 控制市场物价 , 以繁荣的 “ 市 ” 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 3)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著名商业都市 , 有建康 、山阴 、 襄阳 、 郢州 、 交州。 ( 4) 唐代除了长安 、 洛阳最为繁盛 , 广陵也是“ 雄富冠天下 ”。 ( 5)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 夜市三更结束 , 五更又开晓市 , 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