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谈美书简导读内容摘要:

1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 ……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  1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 ……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  1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  1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  1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 “慢慢走,欣赏啊。 ” ——人生的艺术化 》 读朱光潜―― 《 谈美 》 有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 《 围城 》 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宇宙的人情化 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 《 庄子。 秋水 》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 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 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  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