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中学边塞战争诗四首1内容摘要:
景,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辽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作者简介 李益 (748~ 827),唐代诗人。 字君虞,中晚唐的重要诗人。 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 )人。 大历四年 (769)登进士第。 后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贞元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 ,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他善于从乐府民歌里吸取其生动活泼的精神,用凝练精美的语言,塑造出鲜明无比的形象 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四句中句句 用典,凝练 形象,准确 生动。 伏波裹尸还 惟愿 生入关 何须 反问 不希望活着回家 宁愿战死沙场,保家卫国 只轮 比喻 敌人 海窟 借代 沙漠中的敌营 莫遣 用典:杀敌要彻底 一箭 比喻 唐朝军队 射天山 比喻 定天山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仍留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 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 《 塞下曲 》 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 “ 三箭定天山 ” 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青云中学边塞战争诗四首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青云中学边塞战争诗四首2
里相思之情。 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 写得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只是儿女情愁。 理解曲笔的表达技巧: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
青州二中选修1-1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 = 例 在下列各题中,试判定 p是 q的什么条件 : ( 1) p:两三角形全等, q: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 2) p: q: a=2; ( 3) p: q: A∩B=A ,42 a BA 变式训练: p是 r的充分条件, r是 s的充要条件, q是 s的必要条件,则 q是 p的 __________条件。 |x|1是 |x|≤5的 _________条件。 |x| ≤1是 |x|
陵川一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1
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 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合 作 讨 论 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 在这篇小说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美丽的爱情故事往往是有许多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