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2内容摘要:
(名声昭于时) 追求名利 (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手握重权飞扬跋扈 (树旗旄, „„ 夹道而疾驰) 大讲排场 (喜有赏怒有刑) 喜怒无常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 养尊处优 (曲眉丰颊, „„ 争妍而取怜) 生活荒淫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逃之(鄙弃) 穷居而野处,升 高 而望 远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 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高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 洁(使动 使 „„ 清洁) 住在隐蔽之处,处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 有誉于前,孰若 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 与其 „ 孰若(固定结构 与其 „ 不如) 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理乱不知 , 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我则行之 .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被动 )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宾语前置 )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 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以上为第二节第二层 • ⑵闲居人 • (穷居而野处 „„ 濯清泉以自洁)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 • (采于山 „„ 惟适之安) 安闲自在 • (车服不维 „„ 黜陟不闻) 不问政事 •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行之(肯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 进 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 羞 ,触 刑辟而诛戮 ,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 进(进门) 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 …… 为羞)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2
相关推荐
濯可以盘桓。 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 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 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 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 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 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 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 胸中块垒 千古同悲 ——《 送李愿归盘谷序 》
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这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表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作者这四句是写金铜仙人的“观感”,感受这几句诗的艺术魅力。 史实 想象 作用 金铜仙人为汉武帝 时建造,矗立在神 明台上,魏明帝时 被拆离汉宫,后因 “重不可致”而被留 霸城,传说“金狄 或泣,因留霸城。 诗人将“金狄或 泣”的传说加以 发挥
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节 , 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感情。 突出了 “ 车辚辚 ”“ 马萧萧 ”“ 行人弓箭各在腰 ”“ 走相送 ”“ 拦道哭 ” 这些细节。 出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 急切又悲痛。 因为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了人们 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 和 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 ,也表达了诗人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从而后:而,连词,表承接。 为 黍:为,做;黍, shǔ,一种粮食。 见:使 …… 见 (xi224。 n) 明日:第二天 使:叫 反:返 如之何 其 废之:语中语气词,表反问。 洁:使 …… 清洁
十二 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后唐代杜工部有诗叹曰: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魏蜀实力对比 人口 魏:景元四年 537万 魏国灭亡时 1386万 吴:赤乌五年 240万 吴国灭亡时 230万 蜀:章武元年 90万 蜀国灭亡时 94万 辖区(东汉共 14州
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 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 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