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9课屈原列传3内容摘要:

其 文 约 ,其辞 微 ,其志洁,其行 廉。 其 称 文小而其 指 极大, 举类迩 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 疏濯淖 污泥之中, 蝉 蜕 于浊秽, 以浮游 尘埃 之外,不 获 世之滋垢, 皭 然 泥 而不 滓 者也。 推此志也, 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 “ 黜 ” 而见 “ 迁 ”。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快速通读课文 4- 10段 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 “ 既绌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方面的内容: ①怀王受骗,至死不悟; ②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 ③顷襄王接受谗言,怒 “ 迁 ” 屈原。 研读 “ 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 ” 的两段 ( 9) 行文思路 :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介《 离骚 》 中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 “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的原因,就在 “ 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 ”。 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从两个角度来写: 先从为臣(屈原)的 角度 写, 方法 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 “ 忠 ” 与 “ 贤 ” ,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后从为君(怀王)的 角度 写, 方法 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 “ 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 ” ,阐明人君 “ 不知人之祸 ”。 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这两段议论的角度及试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第四段 • 屈平既 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 从 亲。 惠王 患 之,乃令张仪 佯 去秦,厚币 委 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 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 使 如 秦受地,张仪 诈 之曰:“仪与王 约 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 怒 去 ,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 乃悉 发国中兵,以 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 困。 第五 、六段 •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 以 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 一仪而当汉中地,臣 请 往如楚。 ”如楚,又 因 厚币 用事者 臣靳尚,而 设 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 时屈平 既疏 ,不复在位, 使 于齐, 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七段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 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 绝秦欢。 ”怀王 卒 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 留怀王, 以 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 内。 复 之 秦, 竟 死于秦 而 归葬。 •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第八段 • 楚人既 咎 子兰, 以 劝怀王入秦而不 反 也 • 屈平既 嫉 之,虽 放流 , 眷顾 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 反。 冀幸君 之 一悟,俗 之 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 反 复 之,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 然 终 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 反。 卒以 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第九 、十自然段 • 人君 无 愚、智、贤、 不肖 , 莫 不欲求忠 以 自为 , 举 贤 以 自 佐 , 然 亡 国 破 家 相 随属 , 而 圣君 治 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 以 不知忠臣之 分 ,故内 惑于郑袖, 外 欺于张仪, 疏 屈平而 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 拙 地 削 , 亡 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 为 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 使上官大夫 短 屈原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 迁 之。 品读第十一段,思考探究 • 这段文字是化用 《 楚辞 》中的 《 渔父 》 篇写成,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与一般的议论不同。 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渔父的两次问话各有什么作用。 • 第一次问话,引出屈原对自己流放原因的揭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的悲剧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 ,“清 ” 者“ 醒 ” 者必然是厄运。 渔父劝说屈原时提出了两个什么观点。 (分别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这次对话又起什么作用。 • 随波逐流 • 怀瑾握瑜 引出屈原的自我表白 志行高洁,宁死不屈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宁愿葬身鱼腹 ,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第三部分:写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分别有何作用。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研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