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0课游褒禅山记2内容摘要:
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 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 ”)但后来一想,苏轼应该是没看过菊花落地,于是翻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只看黄州府。 (引原文: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 )因为他想让苏轼去实地看看,这在后来苏轼自己也领悟到了(引原文:苏轼说,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 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其实王安石早就原谅他了,所以才会在苏轼上任之前宴请他,并托以重任。 王安石逸事 : 改 诗。 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 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 有一次 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 明月 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 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 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 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 谢贞的《 春日闲居诗 》 :“风定花犹舞”,王安石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 ( 《 彦同诗话 》 )。 对于自己的诗,王安石更是斟酌了再斟酌。 他的“ 春风又绿 江南岸 ”中的“绿”字,是诗人在试过“到”、“过”、“入”、“满”之后才敲定的。 春风本是看不见的,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绿”,把感觉切换成视觉形象,使留在读者心里的印象更加鲜明。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 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 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 苏东坡刚好游览过。 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 “ 华 ” 如 “ 华实 ” 之 “ 华 ” 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 …… 者 …… 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 ___、山之 ___、山之 ___、山之 ___。 名 寺 洞 碑 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 “ 深思慎取 ” 提供依据。 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 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 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思考题: 1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① → 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 华山洞名来由④ → 从仆碑看出本名⑤ →指出音谬⑥ 其下平旷,有泉 侧 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由山 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 以 入,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 且 尽 ”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 既其出,则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 游之乐也。 第二自然段 侧 :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 :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见: 动词作名词,指见到的景象 至: 动词作名词,到来的人 词类活用 空间方位图 平旷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前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自然段 → 悔 对 比 补叙出洞后的心情 深 → → 难 奇 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 —— 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 余所至 ” 之浅 —— “ 好游者 ” 所至 ⑷ 进洞时 “ 其见愈奇 ” 的欣喜 —— 出洞后因 “ 不得极夫游之乐 ” 的懊悔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 二、记游华山洞经过 前洞记叙简略 后洞记叙详细 第一部分: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对比 於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之观,常在於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 至於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 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 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第三自然段 古今异义 非常 :古今异义。 这里指不平常。 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至于 :古今异义。 至,到。 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 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特殊句式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 不随以止也 (省略句 )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 尽吾志 ‛ 这句话跟第三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思考: 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 议 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之 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结构 第三段: 第二段 “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 照应前文,阐明 游洞的感慨 余於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 谬 其传而莫能 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 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 词类活用 谬 :弄错,使 …… 错,使动用法。 名 :指识其本名,。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0课游褒禅山记2
相关推荐
久试不效 家道衰落 人心隔阂 无奈 哭泣 长号 悼念亡妻 伤感 行文特色探究 • 于细微处见精神 平淡之中蕴含的深情 正如开篇所言,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
幽静 祖母 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 死之年 所手 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 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叠词常用来摹声、绘景、状物、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叠词的运用,描写出鲜明的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同时,平平仄仄的音调,还带给人一种音韵美丽。 试说明本文中叠词的作用 △ 寂寂 —— △ 往往 —— △ 呱呱 —— △ 默默 —— △ 珊珊 —— △ 亭亭 ——
章叠句 ,句式以 四言 为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静女 静女其 姝 , 俟 我于城 隅。 爱 而不 见 , 搔首 踟蹰。 静女其 娈 , 贻
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 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后世之谬其传 而 莫能 名 者 并且;说明 又以悲夫古书 之 不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 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读书人 庐陵萧君圭君玉 “地 +姓 +名 +字”的称谓方式 至和元年 七月某日 年号纪年方式 词句补注 ( 45) 行文脉络 游 记 山 院 碑 洞 前:夷以近 游者众 后
7日。 • 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 1932年 3月 1日,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 什么是 863计划。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经过 20多年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背诵课文 预习新课 做练习 • 第五课时 练习题 • 前提测评: • 用重点句型造句。 • 复述课文。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 二、教学目标: • 巩固学过的内容 • 独立完成习题 • 三、教学重难点 • :通过对课文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 •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泛空间。 • 四、教学工具: • 教课书,备课本,粉笔,黑板 , •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