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一中湘夫人6内容摘要:
失望、气愤、平静 写湘君约湘夫 人但最终未得 见面,表达了 湘君对湘夫人 刻骨铭心的思 念之情。 鉴赏诗歌形象 齐读全诗。 分析:诗歌塑造了谁怎样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是谁。 诗歌对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哪些形象特点。 向往 失望 气愤 平静 目眇眇 登白薠 夕张 远望 观流水 秋风、木叶、流水: 幻想如愿相会的情景: 捐、遗、容与 等待 期盼 动作 (实) 心理 (虚) 湘君 景物(实、虚) 概括诗歌主旨 湘君身上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对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歌颂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屈原 名 平 ,字 原。 战国末期楚 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 爱国诗人 , 浪漫主义诗人 的杰出代表 开创了新诗体 —— 楚辞 ,突破了《 诗经 》 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1953年,被列为世界“ 四大文化名人 ”之一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 楚怀王 时期 —— 中国即将实现 大一统的前夕 “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 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 屈原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 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屈原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 联合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 贵族集团 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 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 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 《 离骚 》 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屈原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 以身殉国 ,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在逆境中敢于 坚持真理 ,敢于 反抗黑暗统治 的精神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格理想表现之一 《 九歌 》 《 九歌 》 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 《 九歌 》 之曲,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 王逸 《 九歌序 》 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衡阳县一中湘夫人6
相关推荐
文惠君曰:“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焉。 ” 梁惠王说: “ 好啊。 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了。 ” 厨师得到了梁惠王的多次赞美,可以说是名人了。 那么一代 名庖是怎样炼成的。 始解牛时: 所见无非牛者 —— 月更刀 苦练中 …… 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 —— 岁更刀 苦练中 ……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空间: 例 给定空间直角坐标系,在 x轴上找一点 P,使它与点 M(4,1,2)的距离为 30 解:设点 P的坐标是 (x,0,0),由题意, |PM|= ,即 所以: (x4)2=25 解得: x=9 或 x=1 所以点 P的坐标为 (9,0,0)或 (1,0,0) 30 3021)4( 222 x解 221MM ,14)12()31()47( 222 232 MM
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简述理由。 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 和他一起过江东的八千江东子弟。 (总:亮观点)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
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 人为 吧。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 极细微的事情 上累积而成,有 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 溺爱的事物 所困扰, 难道 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文句翻译 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恭敬地取出箭来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赞 惜 164。 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论语 颜渊 》 164。 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孔子的“志”是什么。 “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