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祭十二郎文1内容摘要: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31]。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32],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33],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 34]。 毛血日益衰[ 35],志气日益微[ 3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7];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 38],吾之子始五岁[ 39],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 40],又可冀其成立耶。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 41],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 其生乎。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耿兰之报无月日。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其然乎。 其不然乎。 注释 :[ 29]去年:指贞元十八年( 802)。 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 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 视茫茫 :形容视力模糊不清 . 诸父 :伯父 ,叔父的总称 . 康强 :身体健壮 . 恐 :担心 . 旦暮 :形容很短的时间 .[ 30]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 涯,边。 戚,忧伤。 [ 31]孰 :谁 . 全 :形容词做动词 . 保全 . 其 :在这里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用于并列的问句之首 ,表示选择 .可以译为 :“还是” .一种是用于句子中间 ,表示希望的语气 ,作副词用 .译为 :“大概” . 信然 :其实 ,确定 . 邪 :通 :“耶” 嗣 :继承人 . 纯明:纯正贤明。 不克:不能。 蒙:承受。 [ 32] 何为 :宾语前置 . 耿兰: 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 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 [ 33]其 :语气词 ,大概 . 盛德 :美好的品德 . 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泽 :恩泽 . 诚 :诚实 . 测 :推测 . 理 :天理 . 推 :推求 . 知 :预知 . 虽然 :虽然这样 . [ 34]日 :名词作状语 . 逐渐 . 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 《 落齿 》 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 35]毛血:指体质。 [ 36]志气:指精神。 [ 37]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 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无知 :没有灵魂 . 悲 :悲痛 . [ 38]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 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 《 韩滂墓志铭 》。 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 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 802)。 [ 39]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 799)韩愈居符离集时所生,小名曰符。 [ 40]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 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 41]比(b 236。 ): 近来。 软脚病:即脚气病。 往往 :时常 . 以为 :把 ….. 当作 . 竟 :时间副词 ,终于 . 殒 :死亡 .使动用法 ,使 ….. 灭亡 . 抑 :或者 , 还是 . 表示选择关系 . 译文 :去年,孟东野前往江南,我托他带给你的信中说:“我还未到四十岁,而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到诸位叔伯父和各兄长,都是在健康壮盛时便过早去世,象我这样衰弱的身体,能够活得长久吗。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 只怕我早晚死了,而你将会怀有 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却反活着;身强的夭折,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生命。 唉。 难道这是真的吗。 是做梦呢。 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 如果是 真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却丧失了后代。 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能承受他的遗泽。 为什么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却反活着呢。 我不敢相信这是 真的啊。 如果这是梦,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吗。 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 呜呼。 这是真的了。 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竟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本当继承家业的,竟不能承受他的遗泽。 所谓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 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虽说如此,我自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 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不如一天。 不用多久,不就跟着你去死了么。 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后 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 现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 年少身强的都不能保全,象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呢。 呜呼,悲恸啊。 呜呼,悲恸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我说:“这种病,江南人是常有的。 ”未曾为你这种病而担忧。 呜呼。 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 还是因为有别的疾病而导致丧生呢。 分析 : 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 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明确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 第 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 “少者殁长者 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侧面表现出作者的哀痛之情。 第 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分析 :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反复诵读第 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明确 :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怀念之深。 第 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 “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 , 疑似非真 分析 : 文章这一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 若死有知 , 愿从汝死 子孙幼弱 , 睹之生悲 病因死期 , 萦绕于心 原文: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42],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43],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