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上枢密韩太尉书4内容摘要:
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 决然 〗 〖 舍 〗 〖 去 〗 舍弃(百氏之书)。 离开家乡。 坚决的样子。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 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 〖 想见 〗 〖 慨然 〗 〖 且 〗 想象。 感慨万端地。 而且。 我路过秦、汉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 〖 宏辩 〗 〖 秀伟 〗 〖 游 〗 雄辩。 秀美,魁梧。 交往。 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 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 才略 〗 〖 冠 〗 〖 发 〗 〖 入 〗 〖 则 〗 〖 出 〗 〖 未之见 〗 超出,此处意为位居天下第一。 发动、行动 → 作乱、侵犯。 在朝廷。 就像。 在边境。 倒装句。 未见之。 没有见到您。 才学谋略。 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仰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 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 然而苏辙我却还未曾见到您啊。 〖 且夫 〗 〖 何为 〗 〖 以为 〗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何用,有什么用处。 认为 …… 而(感到遗憾)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 立志在 远大的方面 ,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一次到来,在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高峻;在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在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 〖 贤人 〗 〖 光耀 〗 〖 自壮 〗 〖 尽 〗 〖 大观 〗 指太尉。 丰采、神采。 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 穷尽,遍览 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川名胜和贤人名流。 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使只听到您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 这样就可算是尽览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 通 〗 〖 吏事 〗 〖 有取 〗 〖 所乐 〗 〖 益治 〗 通晓,熟悉。 为政做官之事。 求取,谋取。 乐意做的事。 进一步钻研。 益:更加。 苏辙我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 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 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上学习从政的业务。 大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文气论) ,气可以养而致(论。苏教版选修上枢密韩太尉书4
相关推荐
门人贤士大夫游。 其 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出层意。 ( 1)写原来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于是出外游学,寻求天下奇闻壮观。 ( 2)写自己游历天下的所见所闻。 ( 3)赞颂韩太尉的名声,表示未能谒见的遗憾。 第一层从几个方面写原有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 —— 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所览 —— 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所读所学 —— 皆古人之陈迹 于是作者作出了“决然舍去
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 但我们从 “ 尘世难逢开口笑 ”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 “ 人生在世几回乐 ”。 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
没有看到这种辉煌,为什么。 “北方的心境 ”的束缚 传 统 意 义 的 束 缚 忽 略 事 物 本 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梧桐树,叶又黄。 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摆脱意义的束缚 回到事物本身 作者除了通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是个界山。 这里指宋金边界。 阙 :缺口。 胡虏 :这里指对女真族的侵略者表示痛恨的称呼。 匈奴 :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这里指的是金兵。 待从头 :等我重新。 旧山河 :破碎的山河。 也就是沦陷区。 朝天阙 :朝见皇帝。 天阙,皇帝宫殿前的楼。 今译: 面对金人的侵略,真使我怒发冲冠,这口气难噎。 当潇潇的雨声停歇,我倚着高楼的栏杆。
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中国传统诗画中的“空”与“静” “空明虚静”是中国传统诗画中的共同特点。 “空”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静”更不是死板,空明虚静是一种境界,文人画中,烟林寒树,古木老泉,雪夜归舟,龙潭暮云,幽山民居,渔庄清夏,都透着宁静,而宁静中又有生命的空明(濛)与灵动。
步要求相互独立,即相对于前一步的每一种方法,下一步都有 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就可以直接用乘法原理 可以看出 “ 分 ” 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但是,分法却大不相同. 例 1. 五名学生报名参加四项体育比赛,每人限报一项,报名方法的种数为多少。 又他们争夺这四项比赛的冠军,获得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解:( 1) 5名学生中任一名均可报其中的任一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 4种报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