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1内容摘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是个界山。 这里指宋金边界。 阙 :缺口。 胡虏 :这里指对女真族的侵略者表示痛恨的称呼。 匈奴 :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这里指的是金兵。 待从头 :等我重新。 旧山河 :破碎的山河。 也就是沦陷区。 朝天阙 :朝见皇帝。 天阙,皇帝宫殿前的楼。  今译:  面对金人的侵略,真使我怒发冲冠,这口气难噎。 当潇潇的雨声停歇,我倚着高楼的栏杆。 抬头远望那沦陷的田野,真恨得我放声大叫,报国的斗志未酬,情绪何等激烈。 我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个人功名微不足道,为抗金报国,转战南北,披星戴月。 时间,时间,不可等闲对待,要为国雪耻赶快建功立业。 一转眼少年变成白头翁,如果一事无成,到那时后悔莫及,岂不是白白悲切。  靖康年间亡国亡君的耻辱,这个仇恨还没有洗雪,臣子心中的怒火,何时才能消灭。 我要驾着战车,踏破金人的边界,怀着灭敌的雄心壮志,满腔愤怒,生吞胡虏肉,喝尽敌人血。 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就去朝廷,向天子报捷。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 爱国之词。 词中表现了这位英雄 勇赴国难,气吞山河 的豪情壮志。 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 第一句“怒发冲冠”,什么事情使作者愤怒到这样的地步。  是金人的侵略。 这时他身倚高楼,手扶栏杆,眼前景色是“潇潇雨歇”抬头遥望南方,想到沦陷区人民的灾难,引起了无限的激情,“啸”是人撮口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壮怀”是他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可是还没能实现呢,所以他仰天长啸,心情何等激动。 以上几句算作一层,点出了天气、地点与人物的动作、心情。  往下再看“三十”两句,这时岳飞约三十岁左右,已立战功,但作者“壮怀激烈”,把个人的“功名”当成尘土一样微不足道,他渴望的是救国的艰巨事业,因此他不辞艰辛,长途跋涉,转战南北,以上是第二层。  他自痛神州未复,感慨很深,所以才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勉人,也是自勉。 收复中原不易,更须人人及时努力,不要空度大好时光。 这是第三层。  “莫等闲”句,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鼓舞着人们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 下片承接上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山河”的决心和信心,也写了三层意思。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为第一层。 徽钦二帝被虏,真是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还没有报仇雪恨,所以岳飞才发出了对金贵族侵略者深仇大恨何时能消除的感慨。  第二层紧接着写他要采取行动报仇雪恨,统一祖国“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运用的是 夸张的手法,写出他对残暴金人统治者的刻骨仇恨。 “壮志”,表现他的 雄心 ,显得很有气魄。 “笑谈”表现了他 乐观 的精神,对抗金胜利充满信心。 我们看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  最末句,也就是第三层,是作者的预想,可以看出他们忠于朝廷、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读了这首词,仿佛看到了这位中兴名将,横矛立马,驰骋中原,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文如其人,作品的爱国主义业精神和岳飞本人的英雄行为,相映成辉。 正因为这样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岳飞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今天对我们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当然词中流露出的忠君思想,是岳飞思想的局限,也是当时爱国诗人的共同局限。 这首词写得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音调高亢,一气呵成,很有感染力。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 《 剑南诗稿 》 、 《 渭南文集 》 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 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 ,风格 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 伟大的爱国 诗人。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 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