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6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5内容摘要:
上清液(或过滤或离心得到的上清液) ,盖上盖,将试剂摇溶, 10分钟后与标准色板对比,该色板上的数值乘上 10即为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mg/ kg, L(以 NaNO2计)。 如果测试结果超出色板上的最高值,可定量稀释后测定,并在计算结果时乘上稀释倍数(如从 10ml比色管中取出 10ml比色管中,加水至刻度,从中取 ,测试结果乘上 100(倍稀释)即为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五、亚硝酸盐中毒的抢救 • :对于急性中毒事件,应先口头医嘱作常规处理,如吸氧、留取静脉通道、送检等,然后再了解病史、检查病人,建立病历,以赢得抢救时间。 切忌按常规顺序慢慢问病史、书写病历,确诊后才开始作处理往往会延误时间。 • :食用腌制蔬菜、熟剩菜等易产生亚硝酸盐,有不法分子从工业用盐中提取的散装食盐更是亚硝酸盐的一大来源,亚硝酸盐是一种氧化剂,可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而使组织缺氧。 观察所见病人面色发青,口唇紫绀,静脉血呈蓝紫色都是缺氧的表现,因此立即给予吸氧处理。 • (亚甲蓝)的应用:是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输氧功能。 用量以每公斤体重1~2mg计算。 同时高渗葡萄糖可提高血液渗透压,能增加解毒功能并有短暂利尿作用。 • :对于有心肺功。苏教版化学选修6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5
相关推荐
实验二 : 催化剂( ) 活性炭 CuO FeCl3 KI 前 15s产生氧气的量( ml) 5 0 11 7 前 30s产生氧气的量( ml) 8 3 16 11 前 45s产生氧气的量( ml) 11 5 20 15 前 60s产生氧气的量( ml) 15 7 24 20 以 作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 : 实验二结论: 实验所选择的 MnO CuO、活性炭、 FeCl KI均能催化双氧水分解
2++2e Cu 锌片 失去电子 ,铜离子 得到电子 ,两极之间溶液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 电流。 总反应: Zn+ Cu2+ = Zn2+ + Cu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A 锌 镁 ZnSO4溶液 如果用比锌活泼的金属镁代替铜片,用 ZnSO4溶液代替 CuSO4溶液与锌组成原电池,如何判断正负极。
_________ ③②④①⑧ ⑦ ⑤⑥ 练 习 上述 ⑤ 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 ⑦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下层液体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入。 ⑤旋开 活塞 ,用烧杯接收溶液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便于液体顺利流出。 ⑦将漏斗上口的 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
白不能携带氧 ,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 亚硝酸钠不仅有毒性 .而 且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 长期食用能诱发各种器 官的肿瘤 ,尤其是食管癌 和肺癌。 NaNO2中毒症状 亚硝酸钠毒性很强一次食用 3克即可致 人死 .误食 ~ .进食 10分钟后 .便出现中毒症状 :头晕 .头痛 乏力 .反应迟钝 .出汗 .恶心呕吐 .腹胀 . 腹泻 .胸闷 .心悸 .呼吸困难 .以及口唇 . 颜面 ,全身皮肤
现象 1 某物质 1 现象 2 某物质 2 根据该物质的特 定现象进行推断 根据该物质的特 定现象进行推断 实验 准备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玻璃棒、药匙、铁架台。 试剂: 建筑工业用盐(亚硝酸钠)、食盐( NaCl)、 1%酚酞溶液、 2molL1H2SO4溶液、 稀 AgNO3溶液、稀硝酸、 L1KMnO4溶液、L1KI溶液、蒸馏水、广泛 PH试纸、 淀粉溶液、( NH4)
氯化钠。 ? ① 具有 氧化性 ,能氧化某些还原性物质: 如 KI、FeCl2等; ②具有 还原性 ,能还原某些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 ③ 生成的 亚硝酸是一种弱酸 ,且不稳定,微热甚至常温下也会分解,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④ 是一种 强碱弱酸盐 ,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⑤亚硝酸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可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可以如何鉴别亚硝酸钠。 • 用玻璃棒蘸取 NaNO2溶液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