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3晶体常识内容摘要:
• ①展示实验室常见物质时引入 X衍射实验的介绍,以此说明固体物质可以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实验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个角度去分析。 • ②对晶体的自范性介绍分为:晶体的自范性内涵、微观结构对晶体自范性的据定作用、对自发过程的理解(最稳定的状态)、晶体自范性的重要生长条件、实验室得到晶体的三种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 ③晶体的各向差异性包含:各向差异的内容、各向差异性的微观分析、各向差异的例证。 • ④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包含:晶体与非晶体熔点的对比(沸点物差异)及成因分析 • ⑤ 通过学与问一 1并结合图 35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来让同学们更透彻的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并以习题 1再加以巩固;可以把该图与 34相结合,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微观区别。 • 3)需要补充的素材 • 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晶体:硫、碘、高锰酸钾、五水和硫酸铜,非晶体:松香、玻璃等 • 二氧化硅晶体模型 • 补充实验:硫的凝固、五水和硫酸铜制备、石蜡的熔化(或展示实验产品) • 多媒体展示:晶体制备(拉晶过程)视频、有机物的熔化过程、石墨的导电性等玻璃的折光率测定 • 三 学情分析 • •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从元素化学的角度学生已经知道 SiO2的网状结构,但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晶体微观结构还没有认识;学生已经掌握物质构成的几种常见微粒:离子、分子、原子及常见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 2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影响 • ( 1)正面影响 :前两章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已经帮助学生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模式,这为学生理解“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规则”的事实奠定了基础;结合前两章的内容,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已学会观察教材上的各种图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 • ( 2)负面影响: 虽然学生对化学键有一定了解,但学生习惯用分子晶体固有晶体模型类比其他类型晶体模型,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等晶体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理解增添障碍。 学生尚不清楚晶体的微观构成、本节出现一些课标不要求的概念(如:质点等)等因素给本节的教学增大难度。 受初中物理学的影响对晶体与非晶体是否有熔点易产生错误理解。 • 四 教学目标 • 1.基础目标 •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 3)了解得到晶体的三种途径 • 4)通过生活常识、情感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 5)通过对晶体内部微观结构决定性质,宏观性质反映微观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兴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拓展目标: •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晶体的自范性、自发过程、晶体的各向异性 • 3.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 2)教学难点:晶体的自范性、自发过程 • 五 教学法及设计 • 1.设计思想 •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从知识形成的角度认识晶体,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 利用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 • 运用观察、分析、对比、讨论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 •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 •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 2教学过程 •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 ( 1)观察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色图片; • ( 2)展示实验室常见的各种晶体实物如:硫、碘、高锰酸钾、五水和硫酸铜,非晶体:松香、玻璃等 • ( 3)展示以下的水晶图片 • 提出问题:( 1) 从物理学角度,你知道什么是晶体 ?什么是非晶体。 • ( 2)如何测量晶体的微观结构。 • ( 3)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 2。苏教版化学选修3晶体常识
相关推荐
基本设计 • ( 1)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设计 • ( 2) 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 离子晶体(第一课时) • 二、教材分析: • 1. 教材编写。 • 上课时学生通过对 NaCl晶体、 CsCl晶体两种AB型离子晶体的分析知道离子晶体的堆积方式比金属晶体更复杂。 本课时教材设置科学探究 2,让学生通过数据处理体会离子半径对离子配位数的影响,进而说明决定离子晶体的重要因素 —— 几何因素。 第四节
2. CsCl晶体结构模型 (如图 ) 每个 Cs+周围有 8 个 Cl-,每个 Cl-周围有 8 个 Cs+。 在每个 Cs+周围最近的等距离 ( 设为 3 a / 2) 的 Cl-有 8个,在每个 Cs+周围最近的等距离 ( 必为 a ) 的 Cs+有6 个 ( 上、下、左、右、前、后 ) , 在每个 Cl-周围最近的等距离的 Cl-亦有 6 个。 晶胞中 Cl-个数 8 18= 1 ,
KBr CCl4 N2 CaO NaOH。 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哪些是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KCl HCl Na2SO4 HNO3 NH4Cl O2 Na2O2 Cl ] [ H Cl H : K O K O ] [ K 2 K ] Mg F F Mg F 2 [ 2[ ] Ba [ ] Cl [ ] Cl 2 Ba Cl Cl A B C D 练习 写出下列物质的
物碳原子成键的立体结构,有机物分子中键的饱和性等相继被发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确立。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的理论基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 实心 球体。 实心圆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
电子排布式可能为3s1(Na), 也可能是 3s23p3(P)。 3. 比较下列多电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填“ > ” 、 “ < ” 或 “ = ” )。 (1)2s________3s (2)2s________3d (3)2px________2py (4)4f________6f 解析: 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高低顺序是 ns< np< nd< 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