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内容摘要:
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填空。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________。 (2)除稀有气体外 , 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 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________。 (3)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 ________。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的是 ________。 (6) 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________。 (7)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________。 (8)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________,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________。 (9)酸性最强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________。 【 思路点拨 】 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以下两点: (1)熟悉前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 (2)灵活运用元素周期律的相关内容。 【 解析 】 本题是全方位考查对前 18号元素的性质及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 并熟练运用元素周期律对相关内容进行推断。 【 答案 】 (1)H (2)Na (3)Na (4)NaOH (5)Be(OH) Al(OH)3 (6)N (7)HF (8)Na F (9)HClO4 变式训练 2 根据元素周期表 1~ 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________种 ,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下同 );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_________; (4)推测 Si、 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________强于 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 解析: (1)1~ 20号元素有 Li、 Na、 K、 Ca、 Al、Be和 Mg共 7种金属元素 , 金属性最强的为 K, K和 O2可以生成 K2O、 KO K2O2等。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He、 Ne、 Ar三种。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碳和氢。 (4)由于 N的非金属性比 Si强 , 因此 NH3比 SiH4稳 定。 答案: (1)7 K2O、 K2O KO2(任选 2个 ) (2)He、Ne、 Ar (3)C、 H (4)NH3 SiH4 “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上述内容可表述为 说明: (1)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①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氧、氟除外 )。 ③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④负价绝对值= 8-主族序数 (限 Ⅳ A~ Ⅶ A)。 (2)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越多 → 原子半径越大 →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 → 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 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3)同周期从左 → 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 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 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短周期元素 Q、 R、 T、 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顺序为 (原子的得电子能力 ):Q__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 例 3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 R多 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教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
相关推荐
键微粒及其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键类型 化合物类型 电子式 你知道吗。 ( 1)水从液体变为气体时为什么要吸收能量。 变化过程化学键是否被破坏,为什么。 ( 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受热汽化成水蒸气。 两种变化中,哪种是物理变化。 哪种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分子间作用力 :
高温2 CO ③ 2 NH4Cl + B a ( O H )28 H2O == = B a Cl2+ 2 NH3↑ +10H2O 2 .据反应条件判断,凡是只有在持续加热条件下才进行的反应一般是吸热反应。 3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 由稳定物质生成不稳定物质需吸热;反之,需放热。 有些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 C + CO2= = = = =高温2 CO 是吸热反应。
叙述能否说明已达平衡状态 (容器体积不变): ; ; ; ; ; 平 平 平 平 平 8 ; 8. A物质的分压保持不变; 符合系数比只是暂时的,后面的情况无法确定,无法得出浓度保持不变。 平 平 不一定 9. A、 B、 C、 D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m:n:p:q; 9 (二)总量 ; ; 对于总量,只有前后气体系数不相等的方程式才能说明已达平衡; 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 10
电子数目由 1个增加到到 2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 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最外层 电子数 1~ 2 1 1→2 2 3~ 10 2 1→8 8 11~ 18 3 1→8 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1.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规律 从表中的数据看,你认为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 观察与思考: 原子序数 原
易失电子的金属性较强 , A不正确; B项中钠首先要跟 MgCl2溶液中的水反应 , 无法置换出 Mg,B不正确; Mg和 Al与水反应都要加热 , 且现象都不明显 , C不正确; D正确。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 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 , 越易得电子 , 非金属性越强。 1. 从元素原子结构判断 (1)当电子层数相同时 , 核电荷数越多 , 非金属性越强
装置进行了改进 , 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 , 除起冷凝作用外 , 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步骤 】 (1)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 , 在试管中先加入 3 mL 乙醇 , 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 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 , 冷却后再加入 2 mL冰醋酸; (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在试管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