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二内容摘要:
想的原因可能有 A、收集的 NH3不纯净 B、烧瓶不干燥或气体未干燥 C、 NH3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够大 D、装置漏气 √ √ √ 氨气溶于水制氨水时,都要用一倒置的漏斗如右图,说说为什么。 还可以用下列 装置代替。 a b c d ad 喷泉试验成败的关键: 收集的 NH3纯净 烧瓶干燥或气体干燥 装置不能漏气 实验 2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 PH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试纸变蓝 结论 氨水显碱性 NH3 + H2O NH3H2O ① 与水反应: ( 1)弱碱性 化学性质 NH3H2O OH + NH4+ 思考:氨水中含有的微粒有哪些。 分子: H2O NH3 NH3H2O 离子: NH4+ OH H+ 实验 3 在一只烧杯中放两个棉花球,分别在两个棉花球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产生白烟 结论 氨水具有挥发性,与挥发性酸发生反应 ② 与酸反应 NH 3 +HC l=NH 4 C l NH 3 +HNO 3 =NH 4 NO 3 (2)还原性: (工业制硝酸的重要一步) 某同学在实验室制了 O2和 NH3两瓶气体,因。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二
相关推荐
喷泉 ( 2 ) 打开止水夹 , 用手 ( 或热毛巾等 ) 将烧瓶捂热 , 氨气受热膨胀 , 赶出导管内的空气 , 氨气与水接触 , 即形成喷泉 ( 3 )12 2 . 4 m o l L- 1 12 2 . 4 m o l L- 1 课时作业 1 . 右图的装置中 , 干燥烧瓶内盛有 某种气体 , 烧杯和滴管 内 盛放某 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 , 下列 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 .
时作业 1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 NO 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 NO 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NO 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 B . NO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C . NO 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 D . NO 能够在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 体缺氧中毒 A 2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 ( ) A
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 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往往遭雷击 倒下。 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 魔鬼谷 ”。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及必要的文字叙述解释 “ 魔鬼谷 ” 牧草茂盛、四季常青的原因吗 ? 1.一氧化氮( NO) ( 1)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 无色、无味的气味 , 不溶于水。 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 有毒 ,
+ 、 K+ + 、 I 、 NO3 、 H+ D. NO3 、 Na+ 、 NH4+ HCO3 B Cu(NO3)2 消耗HNO3 最少的是 ( ) HNO3 反应; B. Cu和稀 HNO3 反应; HNO3 反应; (OH)2CO3和稀 HNO3 反应 D 4. 不同浓度的硝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完全反应,还原产物分别是NO NO和 NH4NO3 ,若这些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
( 2 ) 3 C u + 8H++ 2 N O-3== = 3 C u2 ++ 2 N O ↑ + 4H2O ( 3 ) 加入稀 H2SO4后, H2SO4电离出 H+,与原溶液中的 NO-3构成强氧化性条件 ( 即相当于溶液中又生成了 “ 稀硝酸 ”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C u + 8H++ 2 N O-3== = 3 C u2 ++2 N O ↑ + 4H2O ( 4 ) 0
) 如何收集 NO和 NO2 气体。 能否颠倒过来。 如何集除去 NO中 NO2。 混合气通过水洗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则得到 NO2; 若用排水法收集则得到 NO 学生看书 p97了解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形成酸雨 造成光化学烟雾 破坏臭氧层 4.氮的固定 定义: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 ( 1)人工固氮: N2 + H2— ( 2)自然固氮: N2 + O2— 植物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