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三内容摘要:
+ 、 K+ + 、 I 、 NO3 、 H+ D. NO3 、 Na+ 、 NH4+ HCO3 B Cu(NO3)2 消耗HNO3 最少的是 ( ) HNO3 反应; B. Cu和稀 HNO3 反应; HNO3 反应; (OH)2CO3和稀 HNO3 反应 D 4. 不同浓度的硝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完全反应,还原产物分别是NO NO和 NH4NO3 ,若这些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 HNO3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 4: 5 : 2: 5 : 2: 2 : 1: 1 B 思维拓展 例 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 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 NO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请回答: ( 1)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及止水夹 2, 分别从 U型管的 2长管口注入液体 , 若出现液面高度差 , 说明气密性好。 ( 2)实验开始时打开止水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先在管 2中加浓硝酸与橡皮塞接触然后关闭止水夹 2,从管 1长管加入稀硝酸至橡胶塞,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为加快反应速率,应采取什么措施 . ( 3) 实验中硝酸与 Cu的反应 , 能否自动停止 .为什么 . ( 4) 在实验中 , 证明生成的无色气体是 NO的操作是: . 能 随反应生成气体增多 , 压强增大 , 液面下。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三
相关推荐
想的原因可能有 A、收集的 NH3不纯净 B、烧瓶不干燥或气体未干燥 C、 NH3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够大 D、装置漏气 √ √ √ 氨气溶于水制氨水时,都要用一倒置的漏斗如右图,说说为什么。 还可以用下列 装置代替。 a b c d ad 喷泉试验成败的关键: 收集的 NH3纯净 烧瓶干燥或气体干燥 装置不能漏气 实验 2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
喷泉 ( 2 ) 打开止水夹 , 用手 ( 或热毛巾等 ) 将烧瓶捂热 , 氨气受热膨胀 , 赶出导管内的空气 , 氨气与水接触 , 即形成喷泉 ( 3 )12 2 . 4 m o l L- 1 12 2 . 4 m o l L- 1 课时作业 1 . 右图的装置中 , 干燥烧瓶内盛有 某种气体 , 烧杯和滴管 内 盛放某 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 , 下列 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 .
时作业 1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 NO 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 NO 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NO 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 B . NO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C . NO 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 D . NO 能够在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 体缺氧中毒 A 2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 ( ) A
( 2 ) 3 C u + 8H++ 2 N O-3== = 3 C u2 ++ 2 N O ↑ + 4H2O ( 3 ) 加入稀 H2SO4后, H2SO4电离出 H+,与原溶液中的 NO-3构成强氧化性条件 ( 即相当于溶液中又生成了 “ 稀硝酸 ”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C u + 8H++ 2 N O-3== = 3 C u2 ++2 N O ↑ + 4H2O ( 4 ) 0
) 如何收集 NO和 NO2 气体。 能否颠倒过来。 如何集除去 NO中 NO2。 混合气通过水洗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则得到 NO2; 若用排水法收集则得到 NO 学生看书 p97了解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形成酸雨 造成光化学烟雾 破坏臭氧层 4.氮的固定 定义: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 ( 1)人工固氮: N2 + H2— ( 2)自然固氮: N2 + O2— 植物固氮:
白色沉淀A g Br ↓ 浅黄色沉淀A g I ↓ 黄色沉淀 2. 还原检验法 Cl- 、 Br- 、 I- 三种阴离子中, Br- 、 I- 均易被 Cl2氧化分别生成 Br I2,水溶液分别显橙色、棕黄色。 因此,可以用氯水作试剂检验 Br- 、 I- 这两种阴离子。 (2020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质检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 I- , 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 ) A. 只用 AgNO3溶液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