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之二内容摘要:
B .品红试纸、沾有酸性 KM n O 4 溶液的滤纸均褪色,证明SO 2 有漂白性 C .湿润淀粉 KI 试纸未变蓝说明 SO 2 的氧化性弱于 I 2 D . N a C l 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 SO 2 1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SO H2SO亚硫酸盐的性质,吸入少量浓硫酸后与 Na2SO3反应生成 SO2, SO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褪色,因为 H2SO3没有强氧化性,SO H2SO3也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所以 A 项错; SO2使酸性 K M n O4溶液褪色,是 SO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所以 B 项错; N a C l 溶液不能有效地除去 SO2,因为它们不反应, H2SO3不稳定,有挥发性,所以 D 项也错。 C 项对。 答案 C 12 5 . 我国 “ 神舟七号 ” 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 , 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 , 并从火箭尾部喷出。 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有 CO H2O 、 H NO 等成分 ,这些气体均为无色。 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 , 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 A . 高温下 N2遇空气生成 NO2 B . NO 遇空气生成 NO2 C . CO2与 NO 反应生成 NO2 D . NO 与 H2O 反应生成 NO2 13 解析 O 2 与 N 2 在放电或极高温度条件下反应生成 NO ,而不生成 NO 2。 NO 与 O 2 在常温下即发生反应生成 NO 2 , NO 2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 CO 2 的氧化性很弱,不能氧化 NO。 NO 与 H 2 O 不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B 14 6 .能把 Na 2 SO 4 、 NH 4 NO 3 、 K C l 、 ( N H 4 ) 2 SO 4 四瓶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 ( ) A . B a C l 2 B . B a ( O H ) 2 C . B a ( N O。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之二
相关推荐
2H2S == = 3 S ↓ + 2H2O C . SO2+ Cl2+ 2H2O == =H2SO4+ 2 HC l D . 2 N a + S ==== =研磨Na2S 解析 A 项中硫元素化合价由 0 → + 4 , 表现还原性, B项中 S+ 4O 2 → S0表现氧化性 , H 2 S- 2→ S0表现还原性 , C 项中 S+ 4O 2 → H 2 S+ 6O 4 表现还原性 , D
: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等性质;稀 H 2 SO 4 具有酸的通性。 对照题目,逐一选择,并 “ 对号入座 ”。 答案 ( 1 ) 强氧化性:使 Fe 、 Al 表面迅速生成一层氧化膜而钝化 ( 2 ) 强酸性: H2SO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 H+, 2H++Zn == =Z n2 ++ H2↑ ( 3 ) 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使浓度变小 ( 4 ) 脱水性:将甲酸 ( H C
说明此处气体为氯气。 课堂互动讲练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反应产物的验证操作 1. 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 , 其检验方法是: 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 , 试管口向下 , 靠近酒精灯火焰 , 松开大拇指 ,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说明该气体为氢气。 2. b处导管口:将湿润的 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 b处 导管口 , 若试纸变蓝 , 说明此处气体为氯气。 课堂互动讲练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反应产物的验证操作
查了 SO 2 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O 2 的还原性和氧化性。 D 项中不能出现沉淀是因为 SO 2 对应的酸H 2 SO 3 不如 H C l 强,故不能制得沉淀。 本题容易思维定势只考虑钙离子是否产生沉 淀导致多选。 A 个性分析 选项 内容指向 联系分析 结 论 A SO2中硫为+ 4 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水溶液中可以将酸性 K M n O4溶液迅速还原而使溶液褪色 正 确 B
( 3)在光学仪器、电子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 • ( 4)制石英玻璃,是 光导纤维 的主要原料 三、硅 三、硅 硅的制取 2 C OSi 高温 2C2S i O4S i C l 高温 22 C lSi 4 H C lSi 22H4S i C l 高温硅的物理性质 灰黑色 、有金属光泽,熔点、沸点高,硬度大的 半导体 材料。 ( 1) 常温 下,性质稳定,与氧气、氯气、硝酸、硫酸等
氧化剂, C 由 0 价升高到+ 2 价,被氧化,因此 C 是还原剂。 参加反应的所有 Si 、 C 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答案 课时作业 1 . 材料与化学密切相关 , 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材料 主要化学成分 A 刚玉、金刚石 三氧化二铝 B 大理石、石灰石 碳酸钙 C 普通水泥、 普通玻璃 硅酸盐 D 沙子、石英 二氧化硅 解析 金刚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 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