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声声慢3内容摘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曹丕 《 燕歌行 》 结论:秋风渲染 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 晏殊 《 浣溪沙 》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 《 一剪梅 》 结论:过雁象征 离愁 思念之情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 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 《 醉花阴 》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 憔悴的容颜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 《 相见欢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 温庭筠 《 更漏子 》 结论:梧桐是 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3课声声慢3
相关推荐
之景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写景片段分析 • 作者具体选用了哪些意象 ? • 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 • 乱:山崖的险怪 • 穿:山峰的高耸 • 惊:巨浪的汹涌 • 拍:怒涛的力度 •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 比喻 拟人 视觉 听觉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江山如画 • 石乱山高,两岸的悬崖峭壁高傲地耸入云霄,夕阳的大半已沉入水中,在乱石高山后投下了鬼魅般的黑影。 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不停地击向江岸
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法,统称“用典”。 恰当运用,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找典故: 本词有几个典故。 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每一个 用典的用意何在。 ( 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孙权 ) ( 2) 寄奴曾住 ( 刘裕 ) ( 3) 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 刘义隆 ) ( 4)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 ( 拓拔焘 )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 b236。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 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
国家虎视眈眈,南唐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 这个阴影日日夜夜笼罩着他的心头,使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这种“闲情”中逃脱出来。 冯延巳,是南唐中主时的宰相。 身处内忧外患的南唐小朝廷,不免时时感受到一种末世的思绪。 这种情绪渗透到他的词中,就带有一种不可明言、难以确指的感情,给读者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 读过冯延巳的这首词后,我们或许不能明白词中反复抒写的“闲情”、“惆怅”
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寒蝉 凄切,对 长亭 晚, 骤雨 初歇。 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 )、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而且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通过哪些意象体现的。 从中你可以读到哪些信息。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