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1华罗庚1内容摘要:
① 倒叙(中途)。 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 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有何好处。 请划分第一部分 《 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的层次,并归纳大意。 ① 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 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 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 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 在书上划出。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 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 多而不乱。 华罗庚数学成就有: ( 1)研究堆垒素数论。 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 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 《 数论引论 》 受到高度评价。 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 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 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粤教版必修1华罗庚1
相关推荐
二、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物不知其数”算题 数学才能初露端倪 “罗呆子”的绰号 痴迷数学、艰苦自学 可怕的伤寒症 生命的抉择, 令人感慨 三、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四年,研究数论 (不拘学历用人,助理员 助教) 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抗日期间,艰辛中完成 《 堆垒素数论 》 手稿 (送到当时的中央研究所后却丢失了,带着忧伤无奈出到美国)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乞丐掉头走) 四
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的理由 》 进入清华大学( 4年) 1937年夏天 1941年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开始把优选发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1930年 1932年秋 由英国留学回国 完成第一部著作 《 堆垒素数论 》 手稿 1950年 2月 出版 60万字的 《 数论导引 》 1958年以后 华罗庚生平故事概略: 以“出名”为开始 倒叙 避免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引文
子落下了 , 又枯又黄任飘零。 自从嫁到你家来 , 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 , 车帷溅湿水淋淋。 我做妻子没差错 , 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 , 三心二意耍花招。 三岁为妇, 靡 室劳矣。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言既 遂 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 躬 自 悼 矣。 (没有,无) (早起晚睡) (顺心,满足) (自身) (伤心) 婚后三年为你妇,
对“我”好真是为了要娶“我”吗。 ★ 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对“我”的疼爱是朴素的,是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子的疼爱。 这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 这是 善良 的体现。 • 细节描写: • 卖灶糖的老汉很爱笑:“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笑眯眯”、“乐呵呵”。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很 和善。 • 外貌描写: 苍老与慈祥 小结:作者运用外貌、细节
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染的 结 果;都是 教师用诚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熏陶的 结 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 宁可不要高官厚禄 , 打赤脚 、穿草鞋 , 从城市到农村 , 投身教育三十年 , 桃李满天下 , 他 “ 捧着一颗心来 , 不带一根草去。 ” 呕心沥血 , 将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 父母认不了几个字。 我能上大学 , 成为一名教师 ,
• 1912 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1912 溥仪退位,建立共和国 • 让位于袁世凯 • 1915 与宋庆龄结婚 • 1919 该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 1924 广州黄埔 陆军军官学校 • 1925年 3月 12日 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 孙中山先生一生东奔西走,漂洋过海,南征北战,可写的材料有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只是选取这几个生活片段来写呢。 • 紧扣标题 • 体现选材角度的独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