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必修3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之三内容摘要:
他生物制约等有 限条件下。 起始呈加速增长, K/2时增长最快,之后开始减速增长,到达 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 K值上下波动。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鼠是繁殖力很强的有害动物 ,我们考虑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鼠的数量。 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什么参数 ? 改变生态环境 (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 , 降低 K值。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 严防达 K/2值处。 K值的应用 K/2值的应用 有害生物防治 应用一 下页 野生生物资源保护 请根据种群数量增长的 相关知识,分析大熊猫 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 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 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应用二 K值的应用 下页 控制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资源开发与利用 如果你是渔场主,你怎么让自己的渔场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渔场的可持续发展。 K/2的应用 应用三 下页。浙科版生物必修3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之三
相关推荐
J” 型曲线(指数增长) 产生条件 : 理想状态 ——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 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 增长特点 : 种群数量每单位时间以一定的增长率 呈指数增长。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 t个单位时间后该种群的数量,增长率为 λ1 .) tt NN 0种群增长的 “ S” 型曲线(逻辑斯谛增长) K/2 产生条件: 存在环境阻力 —— 食物、空间、种内斗争、 种间竞争
(2020年 ) 人口密度 (面积 Km2) 人口密度 (面积 Km2) 138人 / Km2 333人 / Km2 出生率 : ‰ 死亡率 : ‰ 人口增长率: % 3 、 出生率 : ‰ 死亡率 : ‰ 人口增长率 : %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变化 总人口: 1,321,290,000人 总人口 1,147,995,898人 中国人口( 2020年) 印度人口 (2020年 )
① 概念: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② 方法: a 灼烧灭菌 b 干热灭菌 c 高压蒸汽灭菌 微生物的接种工具 (接种环、接种针 )或其他金属用具直接在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 注意适用范围 160- 170℃ ; 1- 2h 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 ( 玻璃器皿 ) 100kPa 121℃ 1530min 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 二、实验操作 •
皮肤 和 黏膜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 白细胞、血浆蛋白 特异性免疫系统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产生 抗体和效应T细胞 ,消灭病原体 (抗原 ) 非特异性 免疫 特异性 免疫 三、免疫的类型和特点 1、类型: 2、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 天生就有 ,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 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又叫天然免疫或先天性免疫,它具有
[ ] 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 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 B、产生的突变全部是有利的 C、提高了后代的稳定性 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 答案: [ ] BD 当神舟六号航天飞船搭载着宇航员成功返航时 , 一些特殊的乘客也回到了地球。 他们是一些:生物菌种 、植物组培苗和作物 、 植物 、 花卉种子等。 在太空周游了115小时 32分钟 , 返回地球后 ,
作用,如甲基化、脱氨基、还原反应。 4. rRNA的转录后加工 原核生物 有 16S、 23S及 5S三种 rRNA,这三种 rRNA均存在于 30S的rRNA前体中。 转录作用完成后,在 RNaseⅢ 催化下,将 rRNA前体切开产生 16S、 25S及 5S rRNA的中间前体。 进一步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切去部分间隔序列,产生成熟的 16S、 23S及 5S rRNA,还有成熟的 t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