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二上6-1遗传信息2内容摘要:
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 根据各方面对 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 :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 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 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搭建 DNA双螺旋模型。 从 1953年 2月 22日起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 3月 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 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 DNA的分子结构。 此后,遗传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 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 DNA分子研究方面卓越的贡献,他们分享了 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脱氧 核糖 碱基 磷酸 A GC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A G C T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2.连接方式 A T G C A T G C 碱基配对 氢键 双链中的一条链 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 组成 DNA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配对原则: A- T, C- G 一条链上有碱基 A,另一条链必有碱基 T 与其配对, 一条链上有碱基 C,另一条链上必有 碱基 G与其配对; 在双链 DNA分子中: A+ G= C+ T 前提条件: DNA双链中 A=T, G=C 练习( 1)若双链 DNA分子的一条链 A: T: C:。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二上6-1遗传信息2
相关推荐
核糖 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苷 脱氧核苷酸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 碱基 : 胞嘧啶( C)胸腺嘧啶( T) 腺嘌呤( A)鸟嘌呤( G) 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 4种 腺膘呤脱氧核苷酸 A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鸟瞟呤脱氧核苷酸 G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1) DNA分子是由 两条链 组成的,这两条链成双螺旋结构 . (2) DNA分子中的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排列 在外侧 ,构成 基本骨架
别标记蛋白质和 DNA, 从而起到 区分蛋白质和 DNA的目的。 32 35 同位素标记的方法 用 32P标记 DNA, 35S标记蛋白质 同位素实验证明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子代 噬菌体 继续 培养 子代 噬菌体 继续 培养 噬菌体蛋白质 未进入 细菌 噬菌体 DNA进入 细菌 无 放射性 有 放射性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1 2 3 4 5 某科学家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用同位素
代噬菌体的性状会与亲代噬菌体一致。 吸附: 噬菌体的尾丝吸附在细菌表面 注入: 噬菌体将 DNA注入细菌体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 复制、合成: 以细菌的 DNA为原料复制出噬菌体的 DNA,再指导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 组装: 将蛋白质和 DNA装配成子代噬菌体 释放: 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 遗传物质特点 • 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 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具有连续性
素的反应 10 10 10 10 10 10 2 4 6 8 生长素浓度 (mol/l)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曲线 AB段表示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B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C点表示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 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芽的生长效应是 _______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 ,对茎生长
科学家的实验思路: 发现胚芽鞘的向光性 → 为什么会有向光性 (观察) (发现问题) → 可能和胚芽鞘尖端有关 → 切除尖端 → (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 结果不生长也不弯曲 → 证明和尖端有关 (验证假说) (分析得出结论) 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初步掌握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知道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以及分布和运输特点 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并理解生长素作用 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作用结果) 杰逊 验证了“化学信号”假说 温特 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并将其 命名为“生长素”。 郭葛 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实验材料:胚芽鞘 —— 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包在胚芽外面 的锥形套状叶。 胚芽 玉米第一叶从胚芽鞘伸出 玉米胚芽鞘 想一想 胚芽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分析该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