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粤教版3-3选修三1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内容摘要:
学科网 ZXXK] 2.根 据已知的实验事实,推理得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提问学生:由哪些实验事实,判断得出分子之间有斥力。 综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 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 证法 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 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 1中两条虚线所示。 (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在图 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 r0距离时,分子间的引 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r0的数量级为 1010m,相当于r0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分子间距离当 r< 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因此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展示幻灯片图 2。 当 r> r0时,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 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 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图 2中表示分子间距离 r不同的三种情况下,分子间引力斥力大小的情况。 4.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情况。 分子 动理论告。新课标粤教版3-3选修三1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
相关推荐
体中的微小颗粒,都会作无休止的不规则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做布朗运动的小颗粒虽然不是分子,但是它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为什么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越小 每一瞬间受到液体 分子撞击的数目少 受力极易不平衡 颗粒越大 同时跟它撞击 的分子数多 受力的平均效果互相平衡 质量大,惯性大 运动状态难改变 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 ( 1) 如果 r> r0分子势能随 r增大而增大, 这与弹簧拉伸相似 ;如果 r< r0,分子势能随 r减小而增大, 这与弹簧压缩相似 ; r=r0势能 最小 . ( 2) 一个物体的体积改变,分子势能也随改变,因此分子势能和它的体积有关。 分子势能 r r0 0 EP 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 1)洒在屋里的一点香水,很快就会在屋里的其他地方被闻到 ( 2)水和酒精混合后
r ② 影响因素:微观上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宏观上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三、物体的内能: 定义: 物体内 所有分子 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决定因素: 由 物质的量 、温度、体积共同决定 (质量和摩尔质量) 区别 物体的内能 机械能 描述的对象不同 决定因素不同 对应的运动形式不同 描述热学 描述机械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 机械运动 物质的量、 温度、体积 物体的质量、 运动速度、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实验方法:把一滴油酸滴到水面上形成单分子薄膜。 实验原理: d=V/S( V— 油酸的体积, S— 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薄膜面积) • 油膜法 1 • 油膜法 2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1010m 数量级: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 ,为了书写方便 ,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 10的乘方数 ,如 3 1010m。 我们把 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 , 1 1010m和
水面上。 (5)待油酸膜的面积稳定后,把玻璃板放在方盘上,用笔描绘出油膜的形状。 注意事项 (1) 实验前应检查方盘是否干净,如果有油渍则导致实验无法完成。 (2) 方盘中的水应保持稳定状态,最好静置一段时间, 痱子粉均匀撒在水 面上。 注意事项 (3) 向水面滴酒精油酸溶液时,针尖应竖直、靠近水面,如果离水面太高,可能无法形成油膜 . 最好在 1 cm左右 . 滴酒精
⑵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实验方法:把一滴油酸滴到水面上形成单分子薄膜。 实验原理: d=V/S( V— 油酸的体积, S— 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薄膜面积) • 油膜法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1010 m 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很多,油膜法只是其中的一种。 不同方法测得的分子大小可能不一样,但直径数量级是一样的,都是 1010m。 (个别大分子除外) 数量级: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