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科版3-4选修三22横波德图像1内容摘要:
下方,则 P向下运动;若 p 在上方,则 P 向上运动,则由逆着波传播方向看前一质点位置来确定。 [方法 二 ]微平移法:根据波的传播方向,作出经微小时间 )4/( ttt 后的波形,由此可知, t 后质点的位置,根据其位置可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 [方法 三 ]上下坡法:沿着坡的传播方向走;上坡所有质点向 下;下坡所有质点向上。 [方法 四 ]逆向复描波形法 :逆着波的传播方向 ,用笔复描波形 , 上坡所有质点向上;下坡所有 质点向下。 注意:①峰、谷处的质点振动速度为零,不能画表示振动方向的箭头; ②用假设法,反过来已知质点振动方向,则可判断波传播方向。 例 4 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图 526所示.由此图可知: a向下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来源 :] b向上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则质点 c向下运动 ,则质点 d向上运动 解答:利用“上下坡法”判断 若质点 a向下运动,由上下坡法, a点必位于上坡段,只有由 右向左看, a才 处于上坡段,故波应向左传,选项 A错.同理分析 B选项对. 若波从右向左传,由上下坡法,知 d、 c点位于下坡段,都应向上运 动 ,故选项 C错,D对.正确选项为 BD. 例 如图 527甲所示,一列沿 x轴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横波在某一时刻的图象,从图中可看出这列横波的振幅是多少米。 波长是多少米。 P点处的质点在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如何。 解答:从波的图象 (图甲 )可直接读出振幅 ,波长 2m,判断 P处质点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前质点带动后质点振动法,离波源较远的后质点总要追随,模仿离波源较 近的前质点的振动,只是其振动步调比前质点滞后一些,从图 2中看出,波沿 x轴正方向传播,介质中的 A点与 P点相比, A是前质点, P是后质点,相差 λ/4 距离, P质点经过 T/4时间将到达 A质点现在的位置处,由此判断出 P质点是向 y轴正方向运动的。 其二是波形平移法,如图 1所示,将原波形(实线)沿波的传播方向推进一段很小距离得到推进后的波形(虚线),比较质点在原波形上的位置 P和在推后波形上的位置 P’ ,显然原在 P处的质点到达了 P’ 处,同样得出此时刻在 P处的质点是沿正方向运动 的。 4.根据某个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来源 :学科网 ZXXK] 526 y/m O x/m P 1 2 3 4 v 图甲 图乙 x/m P P ’ y/m A O v 527。新课标教科版3-4选修三22横波德图像1
相关推荐
是( ) A.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质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B.任意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叫波长 C.波动在一周期内向前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D.在一个周期内质点所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C 课 堂 练 习 关于波速说法错误的有( ) A.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B.提高振源频率,波的传播速度将增大 C.同时在空气中传播两列声波,波长较大的声波传播较快 D.频率大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越短
是( ) A.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质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B.任意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叫波长 C.波动在一周期内向前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D.在一个周期内质点所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C 课 堂 练 习 关于波速说法错误的有( ) A.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B.提高振源频率,波的传播速度将增大 C.同时在空气中传播两列声波,波长较大的声波传播较快 D.频率大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越短
0 q ↓ E电 ↓ i ↑ E磁 C放电 ↑ max E感 阻碍 i减小 q E电 max i =0 E磁 =0 q ↓ E电 i ↑ E磁 C充电 ↑ q E电 max max i =0 E磁 =0 max ↓
≈ 弧长 =L θ sin θ ≈ θ ( k= mg L ) 结 论 在 摆角很小的情况下 ,摆球所受的回复力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即与位移方向相反),因此 单摆做简谐运动 一般 摆角 α 10 176。 三、单摆的周期 单摆振动的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周期与振幅是否有关 ? 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是否有关 ? 周期与摆长是否有关 ? 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是否有关 ? 演示 结
) A. 4倍 B. C. 16倍 D 0. 125倍 3.一个弹簧振子的周期是 ,它在 1s内通过 80cm的路程,其振幅为( ) A. 20cmB. 16cmC. 18cm D. 4cm B D 4.在 1min内 ,甲振动 30次 ,乙振动 75次 ,则 ( ) ,乙的周期为 2s,乙的周期为 ,乙的频率为 2Hz,乙的频率为 5.将一弹簧
大气里温室气体 ( 二氧化碳 、 甲烷等 ) 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 ( 2) 酸雨:大气中酸性污染物质 , 如二氧化硫 、 二氧化碳 、 氢氧化物等 , 在降水过程中溶入雨水 , 使其成为酸雨。 煤炭中含有较多的硫 , 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等物质。 ( 3) 光化学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