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121波的形成和传播6内容摘要:
的实质和特点 . 教 学 过 程 [教师]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随着水的上下波动会不会向外迁移。 [多媒体放映录像带]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随着水的上下波动而上下波动,它不会随水波的上下波动而向外 迁移 . [演示一]在一条绳子上的任意一点系上一圈红布或者用红墨水涂上一圈,以使学生能明显观察到红色标志 . [演示二]有一条绳子上不同的点 (最好等距离 )标记上 4到 5 个红色点,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振动,提示学生观察红色点振动的先后顺序如何。 [总结并板书] : 机械波的特点: a: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沿波的方向发生迁移 . b: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距离波源愈近。新课标人教版3-4选修三121波的形成和传播6
相关推荐
T t/s 图线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波动图象 振动图象 单一振动质点 沿波传播方向的所有质点 一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表示 各质点 在 某时刻 的位移 表示 一个质点 在 各时刻 的位移 随时间推移 图象延伸 ,但已有的图象形状不变 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 平移 ① 比喻为一质点的“ 传记记录卡 ” ②比喻为一个质点的“ 录象带 ” ①
、频 率 • 波的频率 ( f ):波源振动的频率就是波的频率. • 说明 :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 ,与介质无关 . • 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保持不变 . 三、波速 (v)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 播的快慢程度 . 定义 :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说明
点评: 要判断质点所处的位置及运动情况,关键要明确介质中的质点在振动时并不随波迁移的事实,同时还要灵活借助图象来分析。 编者按:根据相距半波长的两点速度等大反向也可直接得出结论。 4. 根据波的图象确定波的周期、波长和波速 从波的图象直接“读”出一些物理量(如波长 、位移 x、振幅 A等)并结合波长、周期和波速的关系 v T ,常可求这三者中某一个物理量。 例 4. (
运动;AB 段为下山,则质点 Q 向上运动。 在( b)图中,已知质点 P 向下运动,即低头,只有上山才低头,也只有向左看才上山。 故波向左传播。 图 2 3. 如何根据波速 v和波形,画出再经过△ t时间的波形图。 ( 1)平移法,先算出经△ t 时间 波传播的距离 x v t ,再把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 x 即可。 因为波动图象的重复性,若知波长 ,则波形平移 n
生迁移. ( 1)当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各个质点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 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 ①各质点振动周期相同(由振源决定,即与振源振动周期相同) ②各质点振幅相同(不考虑能量损失时) ③各质点刚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5.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向外传递信息和能量). 五、波动与振动 1. 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 ,
的实例中,概括出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为分析波的形成奠定基础) 实验探究、培养能力 实验一,师生共同实验:取一条柔软的绳,绳上扎一红布条,放在两组学生之间的 地板上,让一学生拉住绳的一端,教师执绳的另一端左右振动,让旁边两组学生观察绳波的形成。 主要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从实验现象中认识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但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而迁移。 实验二,分组实验:学生每两人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