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内容摘要:
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 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 【 答案 】 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 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 真题 2】 (2020 年新课标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各题。 材料: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 20~ 30 ℃ ,生长周期约 1 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 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 20 世纪末,我国桑 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图 1- 2- 16 示意我国 2020 年与 2020 年桑蚕茧产量 (产量大于 吨 )的省区分布。 图 1- 2- 16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 答案 】 答案要点一:全国总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 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 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 (大于 吨 )多数有发展,只有新 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 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 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总产量 2020 年以东部最多, 2020 年以西部 最多 )。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 答案 】 热量资源丰富 (纬度较低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 离 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 (经验 )和销售产品。 【 答案 】 赞成。 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 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地势较。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相关推荐
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 具体分析如下: •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 自然背景包括气候 、 地形地势 、 植被 、 土壤等因素 , 对流域开发的影响如下所示: • (2)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 • 影响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历史 、 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及人类活动类型和与环境的协调与否等。 • 社会经济因素往往影响流域开发的方向。 • 2. 河流水文特征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要素
位 GDP 能耗变化的 趋势,并分析单位 GDP 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 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 答案 】 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 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 【 答案 】 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 GDP 能耗呈下降 趋势。 原因:天然气、水电所占能源比重提高,其价格便宜。 【 真题
解的基础上 , 建立区位问题的知识框架 , 形成区位问题的一般理论体系。 •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运输、政策、市场、科技等。 在复习时,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认识农业的区位因素,如海南成为北方的反季节蔬菜基地,其区位因素首先从绝对区位考虑,它处在低纬度热带范围。 其次,在这样独特位置的条件下,分析相对区位: • 自然各因素 (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 )和社会经济各因素
盛产棉花、马铃薯、蔬菜 人口较少,影响不大 对自然环境影响 :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 19世纪后期 人类经济活动: 对自然环境影响 : 人口激增,掠夺式开发 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 30年代初 成为美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 土地退化 老棉花带衰落 扩大耕地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 植被坡坏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SO2,形成酸雨
水量及其变化 ,地 形及水底地形、 航道的宽度与深 度、冰期 水量大且稳定、地形平缓、 少礁石、航道宽阔、水深、 无冰期,航运条件佳 水量及其变化 水量大且稳定,成为农业 发展的有利条件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 流域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 整个流域山清水秀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流域内的森林被大片砍伐, 矿山开采破坏了地表植物,水土流失严重,炼钢 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结果:越开发越穷 活动:墨累 — 达令河 • 墨累 — 达令河没有采矿和工业,那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灌溉 活动:墨累 — 达令河 • 过度的截取河流径流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 海水倒灌 ,这对我们有哪些提示。 •我们要对水资源的数量进行认真的研究,防止 过度灌溉 的产生。 河流的综合开发 • 开发的核心: 梯级开发 稳定径流,利于通航 蓄水落差可以发电 改善了当地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