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4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3内容摘要:

首都迁到莫斯科 C、经济:工作重心 — 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㈢巩固新生政权: 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短暂的和平建设 ( 1917— 1918) 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 1918— 1920) 1)背景: 一战结束,帝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等叛乱。 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 B、组建红军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 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 —— 巩固政权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㈡领导十月革命: ㈢巩固新生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 3)商贸: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 积极: 战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符苏俄国情,实践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红场参加群众大会。 号召大家都去与叛军做斗争 这是伟大的创举。 1920年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军事学院的学生们一切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 (一)、 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二)、领导十月革命 列宁在十月 (三)巩固新生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施新经济政策 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春,俄国出现了新的经济政治危机 1)原因: 战争结束后,列宁等领导人认为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 行政命令建设经济 3)影响: 损害农民利益 —— 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 —— 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 它 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探索。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经济政策 (四)、新经济政策 实施背景: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农民暴动 企业生产低迷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 “ 不劳动者不得食 ” 实行租让制、租赁制,恢复私人小企业,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固定的粮食税(实物税)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作用及历史意义: ①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 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打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2)作用: ③ 对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探索社会主义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