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内容摘要:
明代潘季驯 《 河防一览图卷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坎儿井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假设你是都江堰景区的一名导游 ,请你从组成部分、作用、后世影响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向游客做简要介绍。 四、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劳动者) 阅读教材一、二段内容,思考: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方式 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问题讨论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从生产组织、生产分工、生产目的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 应该如何评价自耕农经济 ? ……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 《 天仙配 》 歌词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 勤苦如此,尚复被 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岳麓版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
相关推荐
曹魏 翻车 刀耕火种和耜耕 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看,原始农业可分为火耕 (或称刀耕 )农业和耜耕 (或称锄耕 )农业。 火耕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工具只有石斧、石锛和木棍 (耒 )或竹竿,用石斧、石锛砍倒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在火烧地上点播或撒播种子。 耜耕农业的特点是除石斧、石锛之外,还创造了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技术也由砍倒烧光转到平整土地上来。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二、问题与展望 1. 暴露的问题 暴露的问题 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 一步扩大; ② 世界经济波动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 空前加强; ③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 权: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 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通 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 然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引
建立关税同盟 1972年, 罗伯特在法国经营一个农场,去年收成不好,农产品价格高,比利时有一个商家向他收购产品,罗伯特一开口就喊出要3欧元,商家说你就不要狮子大开口了,就2欧元好了,最终他们讨价还价,以2 .5欧元成交。 于此同时,阿拉伯人要求购买法国的农产品,罗伯特这回可发了,大赚了一把,他最终以 3欧元卖给了阿拉伯人。 辨析:这种现象有可能出现吗。 为什么。 【 情境设置 】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积极 消极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巩固政权 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不是直接过渡途径 正确道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 的执行 二、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1928年 斯大林:意为 “ 钢铁般的人 ” ,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展陷入困境的表现 1948年,上海 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 20%。 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 20%- 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 青岛 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小结: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 3)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 4)抗战前夕
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 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 ( 1924年 1月 21日) 斯大林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战争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