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内容摘要:
背景 内容 特点 评价 积极 消极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巩固政权 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不是直接过渡途径 正确道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 的执行 二、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1928年 斯大林:意为 “ 钢铁般的人 ” ,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 政治经济文化体制。 它是苏联在 特定 的 历史条件下 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 确立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 ) 确立的原因 P54《 点拨 》 三、斯大林模式 P54《 点拨 》 原因 ①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②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100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 确立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 ) 确立的过程 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请大家观看以下短片,归纳 斯大林经济体制 确立的过程。 确立的原因 P54《 点拨 》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 确立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 ) 确立的过程 评价: 表现 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实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请大家观看以下短片,归纳 斯大林经济体制 确立的过程。 确立的原因 P54《 点拨 》 材料一 经 过 两个五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
相关推荐
明代潘季驯 《 河防一览图卷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坎儿井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假设你是都江堰景区的一名导游 ,请你从组成部分、作用、后世影响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向游客做简要介绍。 四、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劳动者) 阅读教材一、二段内容,思考: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时期 方式 原因
曹魏 翻车 刀耕火种和耜耕 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看,原始农业可分为火耕 (或称刀耕 )农业和耜耕 (或称锄耕 )农业。 火耕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工具只有石斧、石锛和木棍 (耒 )或竹竿,用石斧、石锛砍倒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在火烧地上点播或撒播种子。 耜耕农业的特点是除石斧、石锛之外,还创造了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技术也由砍倒烧光转到平整土地上来。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二、问题与展望 1. 暴露的问题 暴露的问题 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 一步扩大; ② 世界经济波动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 空前加强; ③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 权: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 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通 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 然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引
展陷入困境的表现 1948年,上海 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 20%。 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 20%- 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 青岛 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小结: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 3)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 4)抗战前夕
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 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 ( 1924年 1月 21日) 斯大林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战争即将爆发
吴”。 范旭东于 1922年兴办 永利碱厂,三年后建成出 碱,打破了英国独霸中国 碱业市场的企图。 吴蕴初 二、日伪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政策 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掠夺。 适地适产主义 ① 掠夺和控制工矿业 ② 控制和垄断金融贸易,严格管制物资 ③ 掠夺大量劳动力 日本从沦陷区掠夺大量财富 日本抢占沦陷区金库 日军放火焚烧中国招商局 中国劳工 日军将抓来的中国劳 工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