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外语学校老子五章2内容摘要: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 “ 无为 ” 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我还是不懂。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 (无为思想) 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 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 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 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抛弃了聪明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民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 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孟子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