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1内容摘要:
构性变动和价值观的变革,还造成了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和传统士绅的转变,这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社会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前期 ( 1901—— 1905年):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机构。 后期 ( 1906—— 1911年): 1906年清政 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 纳入到宪政的轨道。 (一)五大臣考察西洋政治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到东西洋考察政治。 考察分两路。 一路由载泽等人访问日本、英国等国家,一路由戴鸿慈、端方等人考察美国、德国、俄国等国家。 1906年,考察团先后回国。 回国后呈上奏折,认为立宪有 “ 皇位永固 ” 、 “ 外患渐轻 ” 、 “ 内乱可弭 ” 三大好处,建议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清末立宪运动 (三) 1908年 9月,颁布 《 钦定宪法大纲 》 , 成立预备立宪的谘议机关: 地方谘议局 中央资政院 ( 二) 1906年 9月,清政府下诏 “ 预备仿行立宪 ”。 (四)资产阶级的 立宪运动 立宪团体: 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1
相关推荐
政治:建立君主立宪 文化:废八股倡西学 —— 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影响: 先导作用: 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 局限性 没有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产生时间 产生地点 阶级来源 阶级特点 19世纪 70年代 19世纪 40年代 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 通商口岸外国非法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各种企业 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制 :同年设立学部,制定 《 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 ,在全国兴办新式学堂 ——到 1909年各类新式学堂达 59117所,学生 160多万;此外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仅留日学生就 10000多人 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 1861年沙俄废奴 和 1868年明治维新 后不久的 废藩 “癸卯学制”中的 蒙养院: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 初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
中国而肇始 …… 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 …… 故皇国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 故以鞑靼之后,始可逐次而图朝鲜、支那”。 —— ([日] 《 日本思想大系 》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 蓄谋已久: 明治初年,“大陆政策” 1887年, 《 征讨清国册 》
8年 其中 1912年 ——1916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年 ——1928年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27年 ——1937年 1937年 ——1945年 1945年 ——1949年 中国近代史分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届内阁总理由袁世凯的老部下、刚刚加入同盟会
文化决定论:生存智慧的范式(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社会进化论:优胜劣汰 中 ——旧 ——败 ——该淘汰 西 ——新 ——胜 ——领潮流 中西文化之争的焦点 “打 倒 孔 家 店 ”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 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文明、推陈出新
权 习俗变革体现社会平等意识 《 政府人物之真相 》 是当时人创作的讽刺漫画。 《 政府人物之 真相 》 是当时 人创作的讽刺 漫画。 表示政府虽有“ 共和”之名,实 际是猿(袁)家 天下。 二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