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内容摘要:
措施 影响 唐太宗说: 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 又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汉武帝的有何不同。 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 《 资治通鉴 》 两者不同: 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则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唐太宗的评价不正确。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虽然用兵耗费巨资,但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保障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表现了松赞干布遣使者向唐太宗要求和亲的情景。 唐 阎立本 《 步辇图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 体察民情 一、唐太宗与 “ 贞观之治 ” —— 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广招贤才, 知人善任 居安思危 开明的民族政策: 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 改善民族关系,和平相处 西藏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红山上修筑了布达拉宫 《 新唐书 》 卷 51《 食货志 》 贞观初 ,户不及三百万 ,绢一匹易米一斗 . 至四年 ,米斗四五钱 ,外户不闭者数月 ,马牛被野 ,人行数千里不赍 ( jī,借) 粮 ,民物蕃息 ,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 是岁 ,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 ,号称太平。 “贞观之治” 体察民情 贞观之治 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使得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广招贤才, 知人善任 居安思危 ,虚心纳谏 开明民族政策 措施 : 影响 : 开元盛世 出现原因 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出现原因 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法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 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 重用贤臣 ,鼓励直言纳谏,重振贞观之风 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改善民族关系,和平相处 措施 : 影响 : 唐玄宗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 李林甫 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公元 712年至 756年在位,在位 44年。 二、唐玄宗与 “ 开元盛世 ” ——唐朝的鼎盛时期 善于用人。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 姚崇、宋璟 为相,其後又用张嘉贞、张说。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1
相关推荐
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 ( 1)唐玄宗的统治 革除弊端、好贤纳谏 重视生产、减免徭役 ( 2)评价:政治清平、社会安定、 经济高度繁荣,史称 “ 开元盛世 ” 四、安史之乱
隋朝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中国通史 科目: 明经, 进士 两科最重要 方式: 制举,常举 目的 : 选拔官员 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 的制度 登科后 唐 孟郊 •七言绝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科举制 • 比较: 秦汉: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也。 ” ——唐太宗 以上材料反映了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背景是 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材料一 贞观初年,县令裴仁轨犯了轻罪,唐太宗要处以斩刑,殿中侍御史李乾佑奏曰 :“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 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 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 ”唐太宗后来收回成命。 ——编摘自
文化:百家争鸣。 ( 2)百家争鸣 c: 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 “ 士 ” 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历史地位和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思想的特点概括为 “ 外儒内法 ”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 观点 :A:朴素辩证法思想 , 道家学 创始人 — 老子 B:政治上: “无为而治”,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 “ 人治 ” , “德治 ” ,即治国时
的同情和爱心。 提出“以民为本”。 “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 “ 仁学 ”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 荀子 ( 前 313年。 — 前 23 8年 ) ,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主张“人性本恶”。 熔礼、法于一炉。 “ 法 ”“ 术 ”“ 势 ”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 变法革新 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