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内容摘要:
文化:百家争鸣。 ( 2)百家争鸣 c: 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 “ 士 ” 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历史地位和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 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 “ 仁 ” 这一核心观念。 孟子由 “ 仁 ” 发展出 “ 仁政 ”。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 “ 礼 ”。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 “ 法治 ” 为特色,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 “ 无为而治 ” ,幻想回到 “ 小国寡民 ” 的时代。 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相关推荐
措施 影响 唐太宗说: 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 又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汉武帝的有何不同。 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 《 资治通鉴 》 两者不同: 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则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唐太宗的评价不正确。
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 ( 1)唐玄宗的统治 革除弊端、好贤纳谏 重视生产、减免徭役 ( 2)评价:政治清平、社会安定、 经济高度繁荣,史称 “ 开元盛世 ” 四、安史之乱
隋朝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中国通史 科目: 明经, 进士 两科最重要 方式: 制举,常举 目的 : 选拔官员 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 的制度 登科后 唐 孟郊 •七言绝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科举制 • 比较: 秦汉: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思想的特点概括为 “ 外儒内法 ”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 观点 :A:朴素辩证法思想 , 道家学 创始人 — 老子 B:政治上: “无为而治”,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 “ 人治 ” , “德治 ” ,即治国时
的同情和爱心。 提出“以民为本”。 “ 仁政 ”学说是对孔子 “ 仁学 ”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 荀子 ( 前 313年。 — 前 23 8年 ) ,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主张“人性本恶”。 熔礼、法于一炉。 “ 法 ”“ 术 ”“ 势 ”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集权 变法革新 法家:
江堰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水利工程。 下左:都江堰写生画,下右:李冰像 商业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各种量器 (右)、石权与天平(左)、作为 通行证用的鄂君启节(中)。 货币 战国时各国使用的货币不统一, 有布币(左上)、刀币(左下)、 圜钱(右上)、郢爰(中)和蚁 鼻钱(右下) 分析各国变法的概况 : • 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各国变法。 • 背景:经济发展,列国纷争 • 目的: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