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1内容摘要:
” ——《 魏书 任城王澄传 》 从平城到洛阳 问题 4: 孝文帝为何一定要迁都洛阳。 钱穆: “ 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的稳静状态,南北部的融洽;首都居在中央,全国国力自由伸舒的和平状态。 …… 三国以来仍为 全国的文化中心。 ” 《 悲平城 》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 魏书 祖莹传 》 迁都洛阳的原因 彻底学习汉文化,迁都汉文化的中心 ——洛阳 平城天气寒冷,粮食运输不便,不利作为北方政治中心 迁都洛阳是北魏从草原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型的肇始,离开平城才能摆脱保守势力的阻挠,进行彻底汉化。 关于迁都,很多鲜卑贵族反对并举出很多理由,比如南方太热、平城乃世居之地等,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办。 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的成果 •陈庆之: “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1
相关推荐
,常常限于被动挨打局面,秦孝公即位后,立誓变法图强,奋起直追。 任用商鞅,进行改革。 (出示文献选读材料,学生归纳变法内容)商鞅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并且严格贯彻。 孝公死后,商鞅因奸人陷害惨遭五马分尸,但人亡政不息,他的改革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
史实的基础 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阶级分析 的观点和方法,这同时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最起码要求; 历史环境 中去考察,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苛求于古人; 给出结论性的评价 ; ,力求全面、客观、准确。 ⑴ 积极方面: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一、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内乱, “ 四夷 ” 乘机内迁;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各民族融合,扩大了中华民族的聚合范围。 本来属于 “ 四夷 ” 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二、战国时期: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数民族汉化典型)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巩固统治,立足中原的需要; 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 内容: 规定官吏俸禄,严禁贪污 ① 政治方面: 三长制 ② 经济方面: 均田制 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交税 ③ 文化方面: 迁都洛阳,推行 汉化政策 P48 作用: 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的 特点 ,意义 P49 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
西域传 》 也记载厂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胡腾舞 作者抓住了舞蹈动态中最优美的一瞬,使挥袖旋转的舞姿凝固下来。 舞者高鼻深目,留有络腮胡须,其形象是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长相。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 [“胡腾儿 ” , 《 全唐诗 》 卷二八四 ]除了 俯仰腾跃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哪些。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 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 , 用耒耜 耕地 , 最早种水稻 ,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 会制造陶器 , 过定居生活。 挖掘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的石器和耒耜,用石刀收割。 最早种植粟,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已会纺线织布。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刻画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