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中华文明的起源2内容摘要:

接近。 但江汉地区依旧是楚文化的范围 , 商周文化仅仅是对它有一定影响而已。 到了战国时期 , 楚国几乎统一了半个中国 , 楚文化与其他区系的文化交融进一步增强了 , 突出表现在楚文化中出现了更多的其他文化的因素。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西南文化区 关于四川盆地考古 , 苏秉琦认为 , 成都及其附近几个县存在着从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距今三千年前的古蜀文化区系。 三星堆出土的尖底器是巴蜀文化的根。 1986年 , 成都市区十二桥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的大面积建筑遗址群 , 其中有四根跨度 12米的地梁和夯土 “ 城址 ”。 差不多同时 , 在广汉三星堆又有惊人发现 —— 埋有大量极具特点的珍贵文物的埋藏坑 , 其中包括一件两米多高的铜立人像 , 一米多宽的突目人面铜器。 近年开展三峡考古大会战 , 北大在四川忠县发掘的一个大遗址 , 几万平方米 , 面临嘉陵江 , 前面有开阔地 , 很不一般 , 性质属巴文化。 这些发现各有特点又有相互联系 , 说明四川不只一巴一蜀 , 可能还有更多小的文化区系。 四川是西南地区的重点 , 曾是周 、 秦 、 楚的同盟者活动的地区 ,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 、 关中 、 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 , 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而言 , 四川可以说是 “ 龙头 ”。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西南文化区 城背溪文化 —— 大溪文化 —— 屈家岭文化 —— 石家河文化 大溪文化彩陶碗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西南文化区 城背溪文化 —— 大溪文化 —— 屈家岭文化 —— 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彩陶蛋壳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南方文化区 过去有种观点 , 习惯于将江南以及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笼统称为 “ 印纹陶文化 ” ,认为华南地区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 , 没有奴隶社会 , 只是在楚和吴越文化的影响下 , 才出现仅有二千年的文明史。 事实是:印纹陶作为一种考古文化不妥 , 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因素 ,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秦汉时期存在于中国东南几省却是事实。 所谓印纹陶文化 , 包括了不同的考古文化区系。 以鄱阳湖-赣江-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一线 , 是几何形印纹陶分布的核心区 , 共存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有肩石器及平底鼎 、 豆 、 盘。 这一地带的四周都是中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 , 太湖流域经闽台到粤东潮汕地区是它的东南翼 , 从洞庭湖 、 湘江到西江流域 ( 主要是湖南西半部和广西东半部 ) 一带是它的西翼 , 江淮间一带 ( 大致包括苏北 、 皖北 、 鲁西 、河南中南部 、 鄂东 ) 是它的北邻。 作为核心区的南北轴线正是一条自古以来形成的南北通道 , 华南与中原的关系 , 与南海诸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域的关系 , 都可以在这条南北通道上寻找答案。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南方文化区 闽北 、 闽南 、 台湾是各有特征又密切相关的三个文化小区 , 是中国古文化与海洋文化接触的前沿中心 , 又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一环。 赣北和粤北渊源发展道路各异 , 应视为不同区系。 岭南地区有与赣北相应的发展序列。 汕头地区则有比较集中 、 比较发达的相当于商周的古文化遗存。 值得注意的是 ,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 迄今还未发现早到战国之前的青铜器。 这说明岭南的各个地区与中原地区在差不多时期内 , 曾经历过相似的青铜时代的早晚几个阶段 , 同时在几个大的地区之间 ,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又是相当复杂的 , 它和中国其他古文化发达地区之间是紧密相连 、 息息相通的。 岭南有自己的青铜文化 , 有自己的 “ 夏商周 ”。 所以 , 应当关注岭南考古。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文明起源应从社会分工说起。 一时间 , 中华大地文明火花 , 真如满天星斗 ,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尤其是 , 已可从几处典型地点归纳出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文明起源的形式是裂变。 以中原古文化为例 , 仰韶文化的前期阶段 , 在大约距今六千年前后 ,统一的仰韶文化裂变为半坡 、 庙底沟两种类型。 在此以前的六七千年间 , 以姜寨遗址前期为代表 ,两种小口尖底瓶由发展到成熟 , 共生同步发展 , 村落布局完整 , 三块墓地都在村外 , 男女有别 、 长幼有别 , 不到成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 , 只有成年男女才能埋在氏族墓地 , 这是母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到了距今六千年左右有突变 , 典型遗址是元君庙 , 小口尖底瓶相当于姜寨结尾阶段 , 即由成熟的瓶口退化到浅盘口沿 , 这一阶段姜寨遗址的墓地也由村外转移到中心广场 , 墓地下层尚保持单人葬的传统 , 但已不如村外墓地整齐 , 上层压有男女老幼合葬墓 , 这就突破了原来氏族制男女有别 、长幼有别的界限 , 小孩与成年人埋在一起 , 没有了辈分的差别 , 甚至没有了氏族成员与非成员的界限 , 这就违背了氏族公社的基本原理 , 已是突破血缘关系的氏族分裂。 原始公社制的破坏就已意味着文明因素的产生。 统一的仰韶文化分为两种类型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这个一分为二 , 就是出现了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新生事物 , 标志是出现玫瑰花图案的彩陶和双唇小口尖底瓶。 这种瓶就是甲骨文中 “ 酉 ” 字下加一横 , 也就是 “ 奠 ” 字 , 表示一种祭奠仪式 , 所以它不是一般生活用具 ,而具有礼器性质。 彩陶也一样 , 庙底沟类型的分布中心在关中 , 其典型材料在华县 , 即玫瑰花图案由完整到松散 , 瓶由成熟到双唇不起双唇作用 , 这一演变序列代表了仰韶文化后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同样 , 半坡遗址墓地的尾 , 有一座小孩墓 , 埋葬有特殊待遇 , 小孩本无氏族成员地位 , 所以这不是他自己地位特殊 , 而是他目前的社会地位特殊 , 这是对氏族社会的进一步冲击。 这些现象发生的背景 , 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第二种文明起源的形式是撞击。 以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关系最具典型性。 在距今五六千年间 , 源于关中盆地的仰韶文化的一个支系 ,即以成熟型玫瑰花图案彩陶盆为主要特征的庙底沟类型 , 与源于辽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 ,即以龙形 ( 包括鳞纹 ) 图案彩陶和压印纹陶的瓮罐为主要特征的红山后类型 , 这两个出自母体文化 , 而比其他支系有更强生命力的优生支系 , 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到更广 、 更远的扩散面。 它们终于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 , 然后在辽西大凌河上游重合 , 产生了以龙纹与花结合的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文化群体 , 红山文化的坛 、庙 、 冢就是它们相遇后迸发出的 “ 火花 ” 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 这是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组合而成的文化群体。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第三种文明起源的形式是融合。 晋南陶寺 , 时间在四五千年间 , 特点是大墓有成套陶礼器和成套乐器殉葬 , 其主要文化因素如彩绘龙纹 、 三袋足器与燕山以北和河曲地带有关 , 也有大汶口文化的背壶 、良渚文化的俎刀 , 是多种文化融合产生的文明火花。 这三种文明起源形式的典型地点大都在中原和北方 , 大都与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