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宋朝的建立及期制度创设2内容摘要:
, 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考试规则: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考试内容 ,前后也有很大的变化。 ( 1)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 诗赋取人。 ( 2)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 策论考试 ,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思考:宋中期以后,增加策论考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作用: 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10 为了使文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朝廷还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不断增加录取名额,以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参加科举。 11 • 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 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 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 另外,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清除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 12 • 材料四: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 (一 )罢察举、重科举。 宋太祖开宝八年 (975年 )下诏各州察举孝悌力田、奇才异行或有文武才干者 740余人,太祖命翰林学士李昉等在礼部进行测试,结果均不可采,于是帝下诏即罢“公荐”之法,从而对荐举制进行了彻底扫荡。 同时,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1)录取名额增多。华师大版历史第三册宋朝的建立及期制度创设2
相关推荐
亚 三、社会经济的繁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 1)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 2)首都北京也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四、文化 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 《 古今图书集成 》 —— 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 四库全书 》 ——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1)实质:稳固统治、加强皇权 2)表现:文字狱 3)影响: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根据材料一
编著 •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二月, 《 四库全书 》 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 至 1782年,编纂初成; 1793年始全部完成。 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 《 四库全书 》 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 ,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 ,自此 ,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二、愈禁愈烈的民间互市 民间互市就是直接与当地商人或民众进行的自由买卖活动,或是民间私自下海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三、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 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就可以自给自足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说: “ 天朝物产丰盈
说是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 起,明文规定须“众官皆跪”。 清朝 ,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体把握:
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 ——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 : 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 强干弱枝 ” 、 “ 守内虚外 ” 策略, 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 10余万,地方分驻 10余万。 重文轻武 宋科举考试图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宋 汪洙 官、职
手诏条陈十事 》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内容: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加强武备等 中心:吏治整顿 二、庆历新政 ——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到邓州,就在邓州的 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 《 岳阳楼记 》。 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