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内容摘要:

” • 2【 评析 】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3【 原文 】 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d224。 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 (b236。 )之,不得与之言。 3【 注释 】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 3【 译文 】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 【 原文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h232。 )蓧 (di224。 o) (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shǔ) (3)而食 (s236。 ) (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 4【 注释 】 (1)蓧:音di 224。 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 ǔ,黏小米。 (4)食:音s 236。 ,拿东西给人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