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6内容摘要:
1950年 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 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 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为 什么首先与 苏联 建交 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内容: 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5年 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举 行的亚非会议。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 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 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 图为周总理在会议 上发言。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议成果: “万隆精神” ,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际环境 走 向 国 际 舞 台 毛泽东访苏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四、特征 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外交政策的制定 1949 同 17国建交 1949——1950 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3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 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6
相关推荐
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 民主集中制原则 合作探究( 2) 第一届人大代表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通过而欢呼 1965年西藏自治区一届人大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新政协会议隆重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什么。 ( 2)对于图 1和图 3的关系,有人认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界格局中维护自身独立、谋求发展合作的尝试。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崛起了哪些新兴力量,使 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提示 (1)欧共体:其成立实现了西欧经济一体 化,带动和促进了政治一体化,奉行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2)日本:二战后日本抢抓机遇,经济迅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 日、西欧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本积极谋
》 ( 1950年 5月 9日) 材料 3: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过程。 —— 摘自课本(人教版)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 法德和解 : (1).欧共体的建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六国) 1958年
会制 度不同。 (3)影响: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会议;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亚非国际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和南京临时政府 时期的屈辱外交不同的成因有哪些。 从中可以得 出哪些历史认识。 提示 (1)不同:①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独立外交,因为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 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 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
2)国内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巩固革命成果,恢复国家独立和主权,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 这是由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决定的。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 1)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2)外交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 1)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波兰等
议,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三、发展完善(法制 法治) ① 初步构想: 1980年 邓小平重要讲话 ② 1982年修改宪法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④ 1999年修宪 治国方略 (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我们身边的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