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6内容摘要:

1950年 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 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 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为 什么首先与 苏联 建交 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内容: 意义: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5年 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举 行的亚非会议。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 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 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 图为周总理在会议 上发言。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议成果: “万隆精神” ,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际环境 走 向 国 际 舞 台 毛泽东访苏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四、特征 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外交政策的制定 1949 同 17国建交 1949——1950 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3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 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